早前中美雙方談判並對關稅政策進行調整,部分加徵關稅被取消或暫緩,對外釋出關係降溫的訊號。儘管短期氣氛有所改善,但這並不代表中美雙方結構性矛盾的根本化解,關稅只是中美長期博弈中的一環,仍需審慎看待未來走勢。
*初步影響:市場氣氛改善但信心有限*
此輪措施對金融市場與企業信心有短暫提振作用。部分進口品項成本下降,對中美進出口企業構成一定紓壓,尤其是消費性產品與農業、電子零件等產業。不過企業多半持觀望態度,並未出現明顯投資或訂單回升,反映市場對政策穩定性的疑慮仍高。
*影響走勢的三大關鍵變數*
第一變數為美國內政與經濟壓力:
美國內部經濟放緩,民眾對通膨與生活成本敏感度升高。企業界也表達對貿易不確定性的擔憂,這促使美方在選舉或經濟壓力下,調整對中立場的可能性升高。但另一方面,美國兩黨對中國的強硬共識,也可能限制政策彈性。
第二變數為中國的供應鏈韌性與政策策略:
中國透過深化內需、出口多元化以及推動科技自主,逐步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同時也保留若干反制工具(如稀土、非關稅限制),作為談判籌碼。未來中國是否持續強化這類策略,將直接影響談判籌碼的對等程度。
第三變數為科技與制度性矛盾:
關稅表面上關乎貿易,實則深層涉及科技、安全與制度競爭。美方對中科技輸出限制與審查制度未見放鬆,中方也持續強調核心技術國產化。此類非關稅手段可能在短期內取代傳統關稅,成為未來摩擦的主要形式。
*地緣與多邊層面的再平衡*
在環球供應鏈重組的背景下,中美之外的第三國也正成為壓力與機會交織的場域。美方可能尋求與歐盟、日韓建立更一致的對中貿易立場,而中方則強化與東協、非洲與中東等市場的合作。多邊機構的角色也可能重新被評估,例如RCEP的戰略地位逐漸上升。
*未來三種可能情境*
首先為基準情境,雙方保持不穩定和平,關稅有調整但不完全取消,依談判進展滾動調整。
其次為樂觀情境,若雙方都有壓力推進談判,更多關稅可能在半年內取消,市場信心回升。
第三為悲觀情境,如遇地緣政治突發事件或選舉因素干擾,貿易摩擦恐再升溫,並蔓延至新領域。
*博弈長期化,企業應預作調整*
不能忽略中美經貿摩擦將進入「暫緩不解決」的新階段。對企業而言,重點不在於一次談判結果,而是長期不確定性與制度風險的管理。供應鏈彈性、多市場布局與政策風險意識,將成為未來經營的必要條件。對整體市場參與者而言,估計需要從以往單純關稅視角,轉向全面理解中美競爭的複合結構。《資深投資銀行家、中國人民大學講座教授 溫天納》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特朗普以「反猶」「親共」為由禁哈佛招收國際學生,你認為事件會否減少全球學生對美國頂尖高校的選擇意願?►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