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科技圈熱議的「千億美元循環」看似資本迷局,實則揭露AI產業從硬件、雲服務到模型應用的深度綁定趨勢。英偉達(US.NVDA)宣布向OpenAI戰略投資1000億美元,與此同時,OpenAI與甲骨文達成3000億美元雲服務合同,而甲骨文則須向英偉達採購GPU以擴充算力。這筆資金並非憑空循環,而是基於明確商業契約與階段性部署的戰略協同,其核心邏輯在於將資本轉化為實體算力,推動AI基礎設施的規模化擴張。
英偉達的千億投資並非一次性注資,而是隨OpenAI的算力部署進度分階段投入。首筆100億美元將於協議簽署後到位,後續資金將伴隨每吉瓦算力的建設逐步追加。此舉旨在降低OpenAI的現金流壓力,同時確保英偉達GPU的長期訂單。根據協議,OpenAI需部署至少10吉瓦算力,相當於400萬至500萬塊GPU,約等於英偉達2024年總出貨量。而甲骨文作為雲設施中介,一方面承接OpenAI的雲服務訂單,另一方面向英偉達採購硬件,形成「需求-基建-供應」的閉環。
這一聯盟雖強化產業協同,卻也埋下隱憂。OpenAI目前仍深陷虧損,2025年上半年淨虧損達135億美元,其每年約100億美元的收入遠不足以覆蓋年均600億美元的雲服務支出。甲骨文為支撐基建擴張,債務股本比高達427%,遠超微軟的32.7%。若AI應用需求未達預期,資金鏈斷裂可能引發連鎖反應。此外,英偉達的「央行化」戰略雖能平滑業績波動,但亦面臨反壟斷審查與自研晶片競爭的雙重壓力。
市場對AI的狂熱推升OpenAI估值至5000億美元,但其2025年預期營收僅130億美元,市銷率近38倍。有人警告,此情景類似2000年網路泡沫的「供應商融資」模式。然而,支持者認為AI算力缺口高達40%,基礎設施投資是技術革命的必經之路。英偉達行政總裁黃仁勳強調,10吉瓦算力將為「下一個智慧時代」奠基,而OpenAI行政總裁Altman則將此視為實現通用AI的關鍵賭注。
千億美元流動的本質,是巨頭通過資本紐帶,將彼此成長曲線深度綁定。英偉達透過投資鎖定未來訂單,甲骨文可獲取雲服務大客戶,OpenAI則突破算力瓶頸。投資者應關注三個方向:一是英偉達GPU實際出貨進度與毛利率的變化;二是OpenAI模型商業化進展與虧損收斂趨勢;三是全球AI政策對算力建設的影響。短期泡沫風險雖存,但長期若AI應用爆發,此聯盟或成未來10年科技業的核心支柱。《香港股票分析師協會主席、意博資本亞洲有限公司執行合夥人 鄧聲興》
*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並無持有上述股份。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滙控擬私有化恒生,你認為此舉對滙豐股價有何影響?►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