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動市況下投資者愈來愈重視風險管理,結構性產品如衍生權證及牛熊證具有操作靈活、入場門檻低等優勢,可為投資者提供多元化的對沖選擇。本文將探討如何運用結構性產品進行風險管理、其優勢及個人投資者需注意的要點。
*增強投資組合防守力*
結構性產品的主要用途,是讓投資者在表達市場走勢看法(無論看好或看淡)之同時,亦可有效管理潛在風險,例如若投資者預期後市轉弱,可考慮買入以其所持有股份作為相關資產的認沽權證,以此對沖可能出現的股價下跌風險,減輕持股可能帶來的潛在損失。
除了基本的看升或看跌部署外,結構性產品亦可運用於更進階的風險管理策略,例如「Delta對沖」。Delta(對沖值)是衡量產品價格對相關資產價格變動敏感度的指標。
採用Delta中性策略,即透過動態調整持倉,令整體投資組合的對沖值維持在一個較低且接近零的水平,從而將市場價格波動對投資組合價值的影響降低,並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範圍內。
*動態調整投資組合對沖值*
舉例而言,若投資者持有正股(對沖值等於1)並冀減低投資組合對相關資產價格變動的敏感度,可考慮買入對沖值為負值的認沽權證,以降低整體投資組合的對沖值至符合個人風險承受能力的水平。
認沽權證的對沖值為負值,是因為當相關資產價格下跌時,其價值會上升;反之,當資產價格上升時,其價值則會下跌,因此認沽權證能在相關資產下跌時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不過,衍生權證的對沖值會隨市場波動及時間推移而變化,若要維持Delta中性策略,投資者需定期檢視並調整持倉。相對而言,牛熊證的對沖值通常接近1,從組合管理的角度而言相對簡單。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對沖值亦可用來衡量衍生權證在到期時進入「價內」(即產生正回報)的可能性--對沖值較低的衍生權證在到期時進入「價內」的機會相對較低。市場數據顯示,衍生權證的成交量往往集中於對沖值較低的產品,反映部分投資者未充分考慮其風險特性。在選擇相關衍生權證時,投資者應審慎評估其對沖值水平,以確保策略與個人風險承受能力相符。
*資產類別多元化*
結構性產品另一優勢是涵蓋範圍廣,覆蓋本地市場近九成市值的股份。除本地股份外,投資者亦可透過結構性產品接觸海外資產,例如美元及日圓外匯、美股及日股指數等,靈活部署跨市場對沖策略。
在產品結構方面,結構性產品提供多元化的槓桿及到期日選擇。以恒生指數衍生權證為例,槓桿一般介乎10至30倍,牛熊證更可達30至50倍。至於到期日,選擇由一星期至三年以上不等,方便投資者按不同投資周期作出部署。
結構性產品毋須繳付按金,亦免收印花稅,資金運用更具效率,適合希望以較低成本進行風險管理的投資者。
*投資前宜全面評估風險*
在選用合適的結構性產品作風險管理前,投資者應先了解自身風險承受能力,並評估產品特性,包括對沖值、槓桿水平、產品流動性,以及發行商的信用質素等。同時亦要考慮對沖成本,例如調整持倉的頻率及相關費用。
如欲了解更多結構性產品資訊,歡迎瀏覽香港交易所網站:www.hkex.com.hk/sp《香港交易所證券產品發展主管 羅博仁》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陳敏兒:人生有很多苦痛的經歷,但我不甘心去白受這些苦,要從中「獲利」,去學習,令苦變得有價值,再跟其他人分享►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