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經濟增長反覆波動且股市下跌時,政府債券往往會逆勢上升。然而,鑑於現時中期通脹未能持續受控,政府財政和債務的動態漸趨惡化,趨勢增長偏弱,令這個前提失去支持。以上因素推高期限溢價,股債相關性持續高於2020年前的常態水平,削弱債券抵消股市跌幅的能力,令人質疑持有政府債券的穩定性。
*通脹高企*
首先,雖然通脹普遍從2022至2023年的高位回落,但多數已發展經濟體的通脹仍高於目標。即使英國未有出現市場憂慮的「工資與物價螺旋上升」,通脹依然居高不下,這主要由監管政策所致。例如,當地過去五年最低工資急升、消費稅和包裝規管相繼出台,加上財政立場偏向寬鬆及全球成本上升,妨礙通脹放緩的過程,使長年期英國國債收益率持續高企。
至於美國,即使增長動能走弱,但由於通脹仍受關注,推延了政策轉向寬鬆的時間,亦導致長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逼近本周期高位。即使歐元區通脹回落曾帶來一輪幅度可觀的減息周期,但通脹放緩的基期效應已大致消退。面對信貸與貨幣供應增加,若要防止通脹在2025年底前再度反彈,減息空間不大。隨著人工智能基建、去全球化和地緣政治升溫,形成新一輪資本開支周期,通脹將在短期內趨升及反覆上落,收益率趨升或會成為「新常態」。
*債務拖累財政*
其次,財政脆弱亦是不利因素。經合組織成員國的10年期實質收益率中位數現轉為正數(約1%至2%),令債務有效成本增加。2024年的利息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約3.3%,並預期會持續上升。經合組織的再融資需求亦由2019年的7.5萬億美元升至2025年的13萬億美元,反映疫情期間舉債增加,而發債存續期傾向較短。同時,央行逐步減持債券,把供應轉往對價格較敏感的私人領域,因此推高期限溢價。
*增長缺乏動力*
第三項阻力源自增長疲弱。儘管公共開支增加,2026年的歐元區實質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預測僅為1.1%,美國的2026年增長亦預計只有1.7%。現時的環境屬於周期後段,衰退風險或會導致趨勢增長乏力,附以實質利率偏高,令債務動態惡化,期限溢價持續高企。
*善用期權及獨特固定收益*
當通脹黏性未減、財赤持續、增長低迷時,延長存續期已不足以在拋售風險資產期間提供緩衝。若上述因素持續,債券便會淪為「低回報版股票」,削弱其分散風險效益。對不少投資組合而言,這個情況甚具挑戰性:若通脹未受控,而政府財政和經濟增長亦見未明顯改善,政府債券將仍難以發揮其傳統以來較穩定的功能。
然而,債券約佔全球市場投資組合的一半,不宜忽視其重要性。因此,投資者可考慮策略性運用期權,或配置到較差異化的固定收益選項,如部分新興市場和美元區塊的已發展市場資產。簡單來說,可以透過改變投資方式作出較具防守性的部署。《晉達資產管理大中華零售業務董事 黃繆贏》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送禮活動浪接浪!想緊貼著數活動消息?即Like etnet 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