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勢為推網約車,平衡利害應需求
16/07/2025
網約車規管框架千呼萬喚終出爐,政府爭取年內通過主體法例,約租私家車將如同的士,有規有矩,保障安全出行,卻亦難免推高成本。當局暫未處理兩大點對點運輸模式的核心矛盾,期望新牌照安排,真正做到以民為本。
以Uber為先行者,網約私家車過去11年日益成為全城熟悉的出行途徑,惟礙於背後牽涉複雜議題,尤其根本衝擊了原有的士行業利益,多屆特區政府均議而不決,令新平台營運、乘客保障等等,落入灰色地帶。
保網約車安全,減的士業反彈
特首李家超昨早向傳媒表明,問題不應該再拖,政府必須拿出解決方法。運輸及物流局未幾即按照七大原則,向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提交文件,以便議員後天討論立法框架。
的士業界一直批評網約私家車「無王管」,營運限制少、成本低,造成不公平競爭,再三威脅罷駛。按照政府方案,網約平台、車輛及司機全須領牌,並購買商用取酬載客第三者保險,有助促進與的士公平搶生意之餘,亦更能確保乘客安心。
政府文件指出,網約私家車的優勢是透過共享經濟模式釋放閒置運力,與的士並存互補,回應個人化點對點出行要求。由於合法網約車未來須滿足連串新要求,如首次登記時車齡不得超過7年,每程收費很可能會上漲。
一些司機是被裁撤才轉跑道開網約車,未必有財力更換較新座駕,新要求可能削減潛在服務供應,但另一方面,剛獲發牌之的士車隊,其實須遵從更嚴格的3年車齡要求,故當局仍算致力促成良性競爭。
與不少海外城市一樣,香港的士牌是永久制,牌價因網約車興起不斷下跌。澳洲、加拿大及美國的地方政府,大多已向原有的士業界推出不同補償及支援方案,以求撫平引入挑戰者的反彈,特區政府最新亦終於確認,考慮立法向網約車平台徵費,以支援的士業提升質素,從而惠及市民。
相對於早晚尖峰經常無的士可坐,港人相信不太介意仿效澳洲維多利亞州,每程額外支付約6港元,以支持的士與網約車合法並存的新業態。
運輸及物流局去年曾經提出,今年可一併就最核心的合規網約車數目,提出立法建議,但如今目標有所調整。文件形容為「意見紛紜」的網約車數量,以及平台徵費水平等細節,均會與持份者一直磋商,明年下階段藉修訂附屬法例處理。
客觀數據為本,保留規管彈性
有政府消息人士昨天保證,的士牌價升跌,不會影響網約車規管方案推進,或者窒礙速度和決心。從市民大眾角度看,個別的士業代表早前倡議網約車牌數目,不應超過1,000個,徹頭徹尾為了保護固有利益,脫離現實民生需要,政府絕不可讓步接納。
與此同時,立法會研究文件近月亦曾點出,紐約市一度極寬鬆發牌,及至2019年為遏止交通擠塞才改弦易轍,但截至去年年底,大型平台的約租車數目和行車次數,仍然比的士高約5倍。
特區政府強調,高效快捷的鐵路是本地公共交通的骨幹,為了維持得來不易的高效公共系統,有必要控制網約車量。當局固然可提出,官方點對點交通目標是的士為主、網約車為輔,但現時僅根據規模有限的乘客及的士調查,得出的士正提供全城近八成點對點服務結論,沒參考四家網約平台的實際業務數據,無論最終網約車發牌數目多與少,恐怕都不盡公允,亦有偏離民情之虞。
網約車最可貴之處,是在需求最殷切時,臨時加入提供服務,故特區政府必須為兼職司機提供一定彈性,避免各式成本高得令他們撒手不幹。有別於敲定簡單劃一的牌照量,有龍頭智庫提出,當局應該數據為本、動態規管,可考慮在牌照中劃分出不同營運時數,或容許只在登記時段服務。實際執行上必然更複雜,卻有助平衡競爭和利害關係。
【說說心理話】照顧者壓力大 情緒出現問題應找心理醫生!嘉賓:「雖然很貴,但是值得的,他救了我一命!」►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