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業興國 | FOCUS | 「長錢」馳援硬科技,破產業轉移宿命
06/08/2025
人民銀行、工信部等七部委周二(5日)印發意見,提出未來三年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路線圖。放在「印度造」iPhone異軍突起,以及美國40%「轉運」關稅的大背景下,身為全球頭號製造業大國的中國,欲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打破全球產業轉移的宿命軌跡,確保「實業興國」歷久彌新,戰略意圖呼之欲出。
製造強國數百年多次易主
從新能源車到神舟飛船,從無人機到機器狗;小到手掌上的破壁機,大至巨無霸的盾構機……對連續15年穩坐全球製造業頭把交椅的中國而言,近乎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中國製造的盾構機開挖直徑達15.7米,創下出口最大直徑盾構機的新紀錄。(AP)
若回顧製造強國的變遷史,由造船、製瓷發達的宋明,光環轉至15世紀的海上霸主葡萄牙,繼而是「海上馬車夫」荷蘭,再到率先工業革命的英國。近代相繼崛起的美國、日本,乃至曾經的「亞洲四小龍」,無不因製造業蓬勃而逆天改命。之後的故事則是鄧小平「九二南巡」後,珠三角、長三角後來居上,最終造就中國製造業總產值獨佔全球三分(去年達35%)天下的奇跡。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不過,按全球產業轉移大約每十多年就發生一次的軌跡,東南亞地區會否成為下一個接棒者?尤其是內有土地、勞力等要素成本遠低中國的先天優勢,外有美國「中國+1」、「轉運關稅」等政策的推波助瀾。二季度印度(44%)、越南(30%)智能手機對美出口份額雙雙超越中國(25%),訊號不容忽視。
印度二季度對美國的智慧型手機出口量首次超過中國。(AP)
儘管中國全系供應鏈、完善的基礎設施、訓練有素的工人等優勢,相當長時間都難以替代,但要徹底打破數百年來的歷史宿命,令製造業這一立國之本「power」永不旁落,秘訣即是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八領域鞏固「實業興國」
《意見》明確,就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醫療裝備、服務器、儀器儀表、基礎軟件、工業軟件、先進材料等重點產業鏈技術和產品攻關,要求銀行提供長錢,發展耐心資本,並防止「內卷式」競爭。
最終目的,即是將新型工業中心留在國內,確保產業鏈自主可控,並從「大而全」升級為「精而強」,鞏固「實業興國」的戰略底氣。
撰文:金子安
【你點睇?】美國全球徵收新關稅,轉口貨物收額外40%關稅,你認為中美誰贏了?►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