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帑驅動拓產業,土地變陣免拖磨
23/07/2025
北部都會區發展步伐未盡如意,元朗及洪水橋的批地更反反覆覆。政府最新以「動態規劃」之名叫停兩幅地皮招標後,各方期望當局可免受市況掣肘,果斷投入公帑創建產業園,長遠更善用整合地皮所得的擴展潛力。
發展局前日下午突然公布,為強化政府主導角色,加快產業在北都落地,決定中止原擬周五截止的兩幅產業用地招標,以便作出更快、更實質安排。
當中,元朗的3公頃用地,直接轉交去年起於比鄰營運微電子中心的科技園公司;洪水橋8公頃的地皮,則會拼入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的試點產業園區研究,令政府成立公司建設和營運的園區面積,可增至23公頃。
去年3月及10月起,發展局以「雙信封制」出售兩幅地,隨後在截標時間或條款,按商界反饋多番修改,但奈何資金成本一直昂貴,工商廈空置率居高不下,加上中標者要協助安置棕地作業,均削弱了市場興趣。
留地協同擴展,促成茁壯生態
既然特區政府已認清經濟處於轉型期,亟需拓展高增值產業,有議員支持果斷變陣,免受一時市況、舊有規劃所困。雖然這意味當局沒法靠市場取回數十億元地價,甚或反過來要額外發債應付所需,但套用政協副主席梁振英的話,唯有「該斷則斷」,才不會因為拖拖拉拉,「本身係機遇都變唔係機遇。」
事實上,元朗微電子中心現時佔地僅3.25公頃,規模比起中芯國際 (00981) 在深圳坪山區成熟製程晶圓生產線的起始規模,已經略為細小。顯然,發展局再為科技園添地後,元朗才有望從後追貼已同時有比亞迪、榮耀等電子巨頭入駐的坪山,高速拓展產業生態圈。
特首去年10月已勾勒有意選取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部分物流用地,直接斥資發展產業園,但發展局最終未按計劃,今年首季公布細節。
如今,局方還進一步合併出規模更大園區,是否已採納運輸及物流局或其他專家的建議;能否更長期、穩定地容納受收地影響的車輛維修、廢物回收商,支持他們升級轉型,9月新一份施政報告,相信要與屯門區的新規劃一併解釋。
釐清商界疑慮,減擔子增成效
按發展局建議,龍鼓灘及屯門西合計301公頃的新發展和填海土地,將以「智綠產業港」作定位,涵蓋四大核心產業,包括綠色/新能源、先進建造業、循環經濟,以及現代物流業/內河碼頭。機管局銳意引入的飛機零件回收,必然是循環經濟最渴市範疇之一,但環境及生態局曾點名低效益的本地發泡膠再造項目,又能否藉機捲土重來?
從產業規劃角度看,政府不再於屯門兩個擬議填海區劃出住宅區域,有助防範可能出現臭味、噪音等問題,令民居產生鄰避心態,可算合情合理。隨著屯馬線向屯門南延伸設站,鄰近的原內河碼頭大概才更適合改劃成住宅區。
然而,據發展局常務秘書長何珮玲日前向立法會所述,若沒法找到可行私人協作模式,分擔屯門約等同10個維多利亞公園的填海工程,當局考慮自行斥資推展。這無可避免衍生關鍵問題,當政府不再因循守舊,願突破常規在北都、全城積極鋪路發展新興產業,企業卻裹足不前,究竟只是反映短期經濟勢頭,還是有更深層次疑慮。
放諸全球,特區政府仍有健康的公共財政,負債水平亦屬偏低水平,有能力自行推動核心基建,支持產業茁壯成長,但有為政府,終歸需要高效市場的配合,凡事才能事半功倍。特區政府要記取今次招標不果的經驗,負責北都發展的督導委員會需透徹研究今年最少推動一個北都片區時,如何吸引商界更踴躍回應。
【說說心理話】照顧者壓力大 情緒出現問題應找心理醫生!嘉賓:「雖然很貴,但是值得的,他救了我一命!」►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