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車隊終登場,奠好開局增供求
15/07/2025
首支的士車隊昨正式投運,透露試業半年期間表現不俗,惟車量未能達標。政府要藉新制的科技配置和政策寬限,倒迫傳統業界改善服務,前提是車隊招攬到足夠司機,滿足乘客需求,當局須竭力奠好開局,支持供求同步增長。
主打6人車的「星群的士」(SynCab)表示,其豪華6座隊伍今年第二季試運期間,約提供了6.6萬個車程,按季升約5成;車隊司機收入亦比一般同業高出30%。
車量少礙試用,助招聘聚乘客
公司與港大土木工程系合研的創新智能派單系統,可考慮乘客需求、的士位置及路面擁堵等動態數據,包括建議空閒的士提前駛往某區,理論上更能有效快速配對市場供求。
然而,星群與其他4支車隊一樣,悉數無法達到運輸署原有發牌門檻,即各自申請規模的6成車量。無論底因是加入司機不足,抑或合適車輛不夠,結果均會是大眾較難召車。
星群創辦人鄭敏怡有信心,大眾知悉平台後,需求便會隨之上升。不過,據她所述,乘客當前於非繁忙時間最快15分鐘內可以上車,未見顯著優勢,因為除非一行有5、6人,使用其他主流程式網約4座的士,多數能在幾分鐘內起行。
傳統的士業約有1.8萬輛車、4.6萬名活躍司機,社會一大怨言是繁忙時間難以截車,即使遇上空車,依然常遭砌詞拒載。以星群僅得160輛車,乘客會否在通勤高峰付出溢價預約,仍沒法節省候車時間,又或保證有車?
運輸署曾經表示,當5支車隊陸續獲發牌後,本月底將有近1,000架的士正式服務。且別說數目與Uber號稱全港擁有逾3萬全職及兼職的共乘司機有顯著距離,市民更要下載5個不同程式,才能全數接觸到各車隊,恐怕會進一步降低試用誘因。
雖然星群正與一家內地召車公司合作,讓自由行旅客來港時,毋須額外下載程式,但特區政府要為車隊制奠定良好開局,相信有必要及早引入單一平台或程式,方便市民和遊客輕鬆預約所需的豪華、無障礙等車款。
特區政府願意在智慧交通基金撥款,資助各支車隊研究應用科技改善服務安全和質素,可見當局早已意識到需出手推動車隊制,不能只靠私人市場力量,或僅靠潛在盈利誘因自然發展。
各車隊開出的條件不一,司機據報可選擇底薪制、混合車資分成制,或純粹租車,但似乎均未能吸引十足人手。
網約框架未定,的士業界觀望
要是星群司機真的可多賺高達30%,運輸及物流局應釐清同業是因為車租貴1成,還是其他原因卻步,再協助宣傳釋疑,甚至審慎考慮借鑑再就業津貼試行計劃、大灣區工作實習計劃等,提供一定招聘津貼或優惠,以確保有足夠司機加入,為全城點對點運輸新業態注入足夠起始動能,促成供求良性循環。
有說部分司機渴求工作彈性,故抗拒加入限制較多的車隊。很多自行租用的士的司機,其實早已加入了多個網約平台,伺機「搶單」提升收入。由於網約私家車的規管框架至今懸而未決,立法會最快本周五開會討論才會有眉目,估計一些傳統的士業者尚在觀望,不欲太早押注車隊制。
顯而易見,若運輸當局準備從緊處理「白牌」私家車,例如發出較少出租汽車許可證,的士業界未來躺著都能得到更多生意。以傳統從業員角度看,暫留原有行車線,依循多年來營運慣例,或者還是輕鬆簡單一點,除非的士車隊與特區政府今後能交出理想開局,廣泛引人試用,當即推高司機收入,令業界口耳相傳確有可觀前景。
【你點睇?】議員張宇人認為若飲食業更早輸入外勞,本港應可避免倒閉潮,你是否認同? ►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