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新制|屢見超購王惟股民難中籤,業界籲分析基本面比看AB制重要
10/10/2025
港股三季度以來新股市場熾熱,在超額認購常態化的背景下,新股股價表現升多跌少,西普尼(02583)超額認購倍數達到驚人的2504倍,首日升幅高達258%,累積表現更是達到469%。金葉國際(08549)超購11464倍,首日升幅高達330%。不過亦有例外,奧克斯電氣(02580)超購556倍,上市首日則跌穿招股價,禾賽(02525)超購167倍,上市後首日上漲但累積至今跌穿招股價,反映市場對不同行業和公司的接受程度有別。
業界:新回補機制具靈活性能平衡市場參與各方
今年以來新股超額認購表現明顯優於去年同期,有逾九成的IPO獲得超額認購,截至10月10日超額認購倍數最高的五大IPO分別為:金葉國際(08549)、大行科工(02543) 7558倍、長風藥業(02652) 6696倍、布魯可(00325) 6000倍、銀諾醫療(02591) 5342倍,其中金葉國際、大行科工、長風藥業、銀諾醫療均為新制實施後上市的新股,銀諾醫療亦是首隻沿用新制上市公司。有參與近期超購新股聯席保薦人及承銷團法律顧問的高級合伙人表示,按目前觀察所得,市場採用B制案例較多,相信好處是B制沒有強制性回補,而新投資者入場前可以掌握獲分配機率,個人投資者及機構投資者容易管理投資決定,相信新制比較靈活能夠平衡各方投資。
值得注意,於新股招股舊制下,初始公開發售比例10%,超額認購10至50倍將回補至30%,50至100倍回補至40%,100倍以上則回補至50%。新規下A制,初始公開發售比例5%,超額認購10至50倍回補至15%,50至100倍回補至25%,100倍以上回補至35%。新規下B制,初始公開發售比例10%至60%不等,由上市公司及承銷團議定,B制沒有回補機制。至於18C特專科技公司,超購50倍,回補將由5%增至最多20%。
投資者:B制新股首日表現爆升,憂股民抽新股趨博彩化
根據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統計,香港交易所(00388)今年首三季以1823億港元集資額,位居全球IPO規模排名榜首位置,大幅拋離第二位紐交所1256億港元。今年以來香港掛牌新股宗數66隻,包括寧德時代(03750)等A+H超大型新股及分拆上市、另外四宗大型新股上市,其中一宗為同股不同權中概股,反映香港新股市場活躍。香港料今年全年集資額接近2018年水平,但仍與2021年高位有一定距離。截至10月初,約240家A股上市公司已向港交所遞表,排隊等待聆訊,年底至少還有五隻超大型新股登場,加上中概股回流趨勢持續,科企走專線秘密申請,均有利香港全年新股集資額。
有熟悉香港資本市場招股及融資程序人士指出,承銷團由向聯交所遞交A1申請表到通過聆訊之後,會馬上向公司管理層商討選擇行A制還是B制,而結果會在公開招股前刊印在招股書內。在過去,香港IPO市場的回撥機制相對簡單,主要依賴保薦人的包銷能力。但隨著市場規模擴大,投資者結構日益複雜,傳統模式已難以滿足需求。港交所引入AB制,在配售過程中,需要承銷團專業判團根據市場需求和規則,決定回撥比例。若未能全部售出,剩餘股份將通過二級市場流通,增加市場流動性,避免股價大幅波動,變相扭曲了市場價格發現的初衷。
香港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會長陳志華向《經濟通通訊社》形容,新股B制存在一定缺陷。他解釋,於新規下的B制不設回補機制,並把分配比率設於下限10%,故此會令B制下個人投資者抽新股中簽機會更加困難的現象。問題主要由於對國際配售部份的投資者比公開招股部份的投資者較早進行,令人相信在公開招股部份開始前選A制的決定,不免會令人猜量國際配售市場情況。反觀在B制下沒有回補,個人投資者中簽低,而貨源歸邊也只會讓國際配售獲分配股份的機構投資者專享成果,簡接令參與新股市場個人投資者盲目入飛,而非遵從基本分析考量投資決定。
目前市場各方仍在觀察有關新例在資訊披露、承銷團行為方面的執行情況。與美國、倫敦等成熟市場相比,香港在IPO回撥機制上仍有進步空間。例如,美國市場在資訊披露和投資者保護方面有更嚴格的規定,倫敦市場則更加注重承銷商的專業性和信譽。新機制實行至今僅兩個多月,17隻新股有15隻賺錢,不過有基金經理提醒,揀選AB制本身並非衡量新股認購的唯一因素,新回補機制能緩解超額認購帶來的配售難度,但不能完全消除市場波動因素,投資者反而在選股過程中將變得更加認真下功夫。
撰文:經濟通通訊社記者陳家揚
獨家優惠【etnet x 環球海產】用戶專享全場95折,特價貨品更可折上折。立即使用優惠代碼【ETN1WWS】,選購五星級酒店級海鮮► 立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