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資漸見效,龍頭名片顯成就
20/10/2025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剛結束美國之行,投資推廣署署長劉凱旋接著出訪中亞,續向外說好香港故事覓新機遇。港府近年成功拉來重點企業和資金,下一步鞏固成果,並打造屬於香港的名片,凝聚更多資金和人才,提升本港競爭力。
陳茂波在美國訪問時,大談香港IPO市場非常火熱,首三季有66隻新股上市共集資1824億元,分別按年增加46.7%和228%,目前還有200多家排隊申請上市。內地創科企業展現出跨越式發展,讓美國商界紛紛重新評估內地創科實力,並希望通過香港作為跳板,開拓內地和亞洲市場,尋找新機遇。這解釋近月多了美國資金流入港股。
劉凱旋前天啟程前往哈薩克、吉爾吉斯和烏茲別克訪問8天,希望利用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為中亞三國提供融資、專業服務,開拓更多合作機遇。
香港官員近年四出外訪招商引資,築巢引鳳的成效漸見,引進辦促成逾百家重點企業落戶香港,帶來600億元投資和創造2.2萬個職位。
引進龍頭企業在港設立區域總部或研發中心,又成功吸引美商和美國資金重臨香港,是值得讚許,但引進龍頭企業只是第一步,如何讓這些企業在港扎根發展,以及培養和壯大本地獨角獸,打造成香港名片,讓本地和海外投資者和持份者認同香港是國際創科中心,才是真正考驗。
深杭成功經驗,清晰產業政策
港府銳意將香港打造成國際創科中心,鎖定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科技、新能源、先進製造業、金融科技等作為重點產業發展,並先後派團到深圳和杭州考察取經。
深圳和杭州均有自己的王牌產業,前者有比亞迪、騰訊、華為、大疆;後者有阿里巴巴、海康威視,以及近年崛起的杭州「六小龍」:DeepSeek、宇樹科技、遊科互動、雲深處科技、強腦科技和群核科技。
深圳和杭州的創科企業成功故事並不一樣,但他們能在芸芸企業中脫穎而出,背後原因歸功於當地政府既提供創新營商環境,還有清晰產業政策,投入大量人才、土地、稅收減免等資金補貼,並引導民間社會資本參與,扶持企業茁壯成長,以及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完整創科生態,形成多條產業鏈。
反觀香港雖引進逾百家重點企業,但重點企業至今未有具體行動,或許與當局未有具體產業政策。當局應盡快與這些龍頭企業洽商,了解其在香港興建設施所面對的問題,究竟是地價太貴,抑或當局提供的用地面積太小,還是欠缺經濟誘因。然後評估引進這些產業可為本港經濟增長、創造高增值職位、為庫房帶來多少貢獻,再研判應提供稅務減免,抑或以象徵式價錢批地較合適,盡快促成落戶個案,再向公眾解說為何提供這些優惠。
龍頭企業落戶通常會帶來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當地創科水平,但未必一帆風順。英國家電公司Dyson在2019年將總部搬到新加坡,一來70%營收來自亞洲,二來想以新加坡為基地進軍電動車,接軌馬來西亞和菲律賓供應鏈來提升生產效率,可是其後因製造成本太高昂最終放棄開發電動車。
雙軌並行策略,打造本港名片
當局也應加力培育本地創科獨角獸,因這些企業植根香港,成長後不易外遷,對本港經濟貢獻更為持續。但香港要打造自己的王牌產業並成為香港的名片,並不能一蹴而就,需時布局和政策扶持,就像比亞迪和騰訊在深圳發展,也要20多年才有今天成就。
香港應採取雙軌並行策略,短期通過築巢引鳳吸引龍頭企業落戶香港,中長期應善用香港內聯外通的獨特優勢,加強與大灣區的合作完善創科生態圈,培育本地獨角獸,惟有兩者結合,香港才有望打造屬於自己的創科名片,在內地及國際打響名堂。
【你點睇?】歐盟擬要求中企須向當地公司轉移技術方可營運,你認為中方會否採取強烈反制?►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