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內捲減量增效,穩民生高質轉型
21/07/2025
內地經濟增長回穩,但供需失衡挑戰仍巨。當局加大力度反內捲,需要從地方政府、企業、居民三方面治理協同入手,一併推進技術轉型、市場整合和社會保障改革,克服結構性難點,在減量增效的同時穩定民生。
反內捲已成中國經濟治理最新基調,中央統籌布局持續加強。工信部、國家發改委、市場監管總局上周就新能源汽車產業召開座談會,中央第四指導組亦到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調研。當局指出,要清醒認識到行業非理性競爭問題容易反覆,久久為功、持續整治。
當局表態直指當前經濟核心矛盾:供需失衡加劇內捲,民生壓力同步攀升。截至6月份,反映上游通脹的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已連續33個月按年下跌。工業產能利用率近年持續回落,至今年首季的75.1%,而汽車製造業數字只有71.9%。光伏、鋼鐵、水泥等行業閒置問題同樣突出。
升級綜合整治,打破惡性循環
面對供給過剩、企業利潤下滑、居民收入承壓、需求萎縮的惡性循環,反內捲政策已從「防止」升級為「綜合整治」。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反內捲列為關鍵任務;6月新修訂《反不正當競爭法》將平台內捲式競爭納入法律規制;7月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更強調「推動落後產能有序退出」。
頂層設計密集出台的同時,政策覆蓋面也在擴張,地方政府、企業、居民均被納入。
地方保護主義、集中招商、重複建設作為產能過剩一大根源,需要制度破壁來治理。1月《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指引》要求,地方政府不得突破土地、稅費等優惠政策紅線;6月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海南5省組成試點,打破行政壁壘,實現跨省電力市場交易,向全國統一市場邁出關鍵一步。
推動企業從惡性競爭轉向差異化突圍,行業自律和技術增效要一同鼓勵。17家重點車企6月承諾對供應商支付帳期不超過60天,減少競爭壓力向產業鏈環節傳導,工信部表示支持。廣汽集團內部重組構成「大研發體系」,研產供銷一體化;鋼鐵業也引入AI優化流程,提升綠色鋼材佔比,實現減產能不減產值。
居民方面,政策要與企業雙向發力,減負與保障並行,打破過勞低消局面,例如主流外賣平台正逐步取消騎手超時扣款。當局政策宜引導企業為員工鬆綁,同時加強農民工、零工群體社會保障,減少預防性儲蓄需求。
精準細化治理,追求減量增值
反內捲面臨民營產業需要保持彈性活力、需求不足制約產能出清、地方財政與就業壓力等多重矛盾,需要當局精準細化、多管齊下來治理,化解平衡轉型陣痛與民生保障的挑戰。破局在於技術、市場、社保三路並進:以技術升級轉型驅動「增效替代減量」,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市場,並加強社會保障網兜底轉型陣痛。
高質量發展的本質是民生紅利;反內捲重點並非簡單去產能,而是以減量換增效、以技術替代密集勞動,同時完善分配機制的系統重構。政策執行需避開「運動式減產」,轉向規範化、差異化長效治理。
【你點睇?】台灣地區「大罷免」失敗,你對兩岸關係回暖是否抱有信心?►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