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車南下增融通,細緻配套保順暢
03/07/2025
運輸及物流局公布「粵車南下」安排的框架,擬每日開放100輛廣東私家車進入市區,標誌粵港雙向跨境通行政策進入新階段。然而,兩地道路基建和交通規則始終存有差異,須審慎規劃,做好配套,才能實現政策預期成效。
首階段安排容許每日100輛私家車駛入市區,無疑具有突破性意義。若仍局限於停泊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停車場,雖對往返機場旅客尚算便利,也有助拓展機場客源,但希望前往香港其他地區的人士,仍需轉乘其他接駁交通工具,吸引力大打折扣。
讓車輛直入市區可解決體驗不順暢的尷尬情況,行程彈性大為提升,旅客將能駕車直達尖沙咀、銅鑼灣甚至赤柱等地,探索各區地標,參與國際級演出及文化盛事,感受香港作為國際都會的多元魅力,消費意慾有望提高,帶動餐飲、零售及住宿等行業,促進本地經濟。
市區承載待評估,小步快走穩施策
首階段每日100輛的配額,反映香港道路空間及泊位有限的現實。考慮到本港長期面對的交通擠塞及泊車難問題,過分進取的配額可能引發市民反彈,並影響內地駕駛者的體驗。當局初步計劃每輛車可逗留「三數天」,由此粗略推算,在疊加效應之下,同一時間本港亦只新增約數百輛粵車,尚屬可控範圍。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強調,政府採取「小步快走」策略,將根據民情及交通承載力靈活調整配額,確保政策穩妥推進。
然而,配套細節至今未有太多公布,坊間關注度頗高,兩地在道路設計及駕駛習慣方面的差異確實存在,內地行駛方向與香港相反,衍生微妙差異和潛在操作問題。細節決定成敗,當局不可忽視。
本港大多數公眾停車場採用接觸式繳費系統,駕駛人士進入停車場時,需拍卡或按鍵拿取泊車票,港車為右軚車,感應器或取票機設於右方,粵車卻是左軚,操作較為麻煩,加上內地車主慣用支付寶或微信付費,香港相關收費則廣泛使用八達通,內地車主對「易通行」系統也較陌生,容易引起混亂,尤其於繁忙時間,當局應在申請階段多加指導。
駕駛文化存差異,清晰解說促融合
此外,兩地電動車充電插口標準並不一致,粵車電動車普及程度高,若日後粵車南下配額逐步提升,香港的充電配套方面應提前部署,避免政策推進出現瓶頸。交通規則方面也有不少分別,內地掉頭規定較為寬鬆,也容許紅燈右轉,與香港必須綠燈才能行車的做法明顯不同,當局必須加強說明本地交通法例,並配合執法,確保秩序。
運輸署署長李頌恩強調,粵車車主須遵守香港法規,將與廣東有關部門建立資料交換機制。參考「港車北上」經驗,若駕駛者違反規定如未有按預約出行,或未於指定時間過關,相關部門可拒絕有關車輛通行,並可暫停甚至撤銷其預約資格與牌證,形成有效的制度約束。
粵車南下使本港與大灣區城市的交通與經濟聯繫更緊密,有助帶動人員與資金流動,促進醫療、金融、保險等領域的發展,為粵港澳大灣區融合注入新動力。只要制度設計得宜、配套完善,政策有望實現經濟與民生的雙贏局面。
【說說心理話】照顧者壓力大 情緒出現問題應找心理醫生!嘉賓:「雖然很貴,但是值得的,他救了我一命!」►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