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大新銀行大灣區行業發展指數2025》發布會暨研討會 探索AI創新轉型潛力 㩦手構建出海價值鏈
14/11/2025

一眾嘉賓及講者於發布會現場合照。
隨着香港、深圳和廣州等大灣區(大灣區)城市深化合作,此舉迅速成為重要的經濟發展引擎。為了讓企業深入理解及佈局大灣區行業發展趨勢,團結香港基金(基金會)與大新銀行有限公司(「大新銀行」)聯合發布了《團結香港基金—大新銀行大灣區行業發展指數2025》(下稱《指數》),旨在剖析各行業發展現狀、了解所需及深入探討發展機遇,從而提出針對性建議。
基金會調研團隊今年繼續追蹤大灣區內十一個城市在六個重點行業的發展表現,包括金融服務、創新及科技、貿易及物流、製造、建造及房地產、文化體育及旅遊的發展表現;同時,《指數》特別新增了「人工智能(AI)」與「企業出海」兩大主題,剖析其發展策略與潛力,探討企業面臨的挑戰及發展方向。
聚焦AI創新與出海機遇雙主題
早前《指數》舉行發布會公開研究報告,並提出針對性建議。當日邀請到署理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陳百里博士、基金會理事兼美亞集團房地產投資主管鄭兆俊先生,以及大新銀行副主席、董事總經理兼行政總裁王祖興先生等嘉賓為活動致辭。
陳百里博士首先發言:「『AI』與『出海』不只是兩個產業議題,更是推動香港與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突破口。」
王祖興先生指出:「今年的雙主題聚焦人工智能帶來的轉型潛力,以及香港在協助企業『走出去』的角色,正好切合現時的市場發展趨勢,為企業在制定前瞻性及策略性決策時,提供重要參考。」
鄭兆俊先生表示:「《指數》提供全面、多元、深入的大灣區行業信心數據,更透過深入分析AI應用同出海策略,為大灣區企業同政策制定者提供清晰方向,推動區域經濟再上新台階。」
香港繼續領跑3大行業 企業未來信心指數升
《指數》綜合多方數據,並提出4大重點可讓企業參考。首先,香港在貿易及物流、文化體育及旅遊領先其他大灣區城市,蟬聯榜首,以及於金融中心處於領導地位。第二,企業信心指數較去年上升,對前景持樂觀態度,反映出企業對市場的信心在逐步增強;第三,AI的應用成為各行業的新常態,除提升生產效率外,還對大灣區企業的升級轉型起了關鍵作用。最後,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及經濟挑戰,超過一半的受訪企業有意拓展海外市場,以南東亞和中東為主要目標。

基金會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水志偉(左)、基金會大灣區發展研究主管麥穎聰(右)為《指數》報告進行解說。
AI賦能轉型 善用香港優勢搭建出海橋樑
另外,發布會當日特設研討環節,並以「大灣區雙重機遇:AI創新與企業出海」為主題,深入探討AI如何助力各行各業升級轉型,以及各行業在應用AI時面臨的挑戰與支援對策,共同解讀香港在大灣區企業出海中的獨特角色。
研討會邀請業界專業人士包括基金會顧問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科技創新界)邱達根先生、優必選科技執行董事兼副總裁鄧峰先生、大新銀行總經理兼智能數據及數碼創新部主管蕭建邦先生、數據及人工智能素養協會創會主席湛家揚博士及水志偉先生出席對談,並由基金會總裁李正儀博士擔任主持。
邱達根先生樂見政府近年全方位發展AI,香港在科技應用極具效率,但於出上游研究至推出產品方面仍有改善空間,冀可透過大灣區協作可以促進香港在這方面的發展。至於鄧峰則認為AI賦能千行百業,但在涉及物理交互和任務執行的場景,AI 則需要具身化,即將人工智能融入機器人等物理實體,並賦予像人類一樣感知環境、推理學習及與環境動態交互的能力,實現具身智能。
蕭建邦先生認為,使用生成式AI後,製作宣傳內容的成本大大降低,時間大幅縮短,亦更加貼近客戶需要,證明AI技術對金融行業數碼轉型有深遠的推動作用。湛家揚博士指出,各行各業的創新都離不開AI,企業可開一道門予初創公司嘗試,例如善用沙盒模式,一同探索創新之道。
至於水志偉先生則認為,香港透過善用大灣區的資源,特別是跨境數據方面,並建議在河套區設立人力資源管理分中心,既可促進研發,又可保障數據安全,建立內地對香港數據合作的信心。

《指數》發布會特設研討環節,主題為「大灣區雙重機遇:AI創新與企業出海」
【你點睇?】官小批准學生用簡體字應考惹爭議,前特首梁振英指繁體字是香港特色。你是否認同梁的說法?► 立即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