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讀醫意願減,拓展產業攬人才
17/07/2025
中學文憑試(DSE)放榜,有志讀醫狀元比例稍減,兩人更冀讀環境相關學科,正是官員欲見的多元發展,但有「另類」選擇者,始終準備負笈英國,當中反映的產業現況、潛在機遇等議題,值得各方反思。
今年DSE有破紀錄16名狀元,10人立心選擇醫科,餘下有人希望讀獸醫、自然科學,有人或出國讀數學,未如近年往往近8成入讀醫學院那麼一面倒。
行行有出頭,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日前為應屆考生打氣時,曾表示希望社會支持多元職業選擇,期待有天可聽到狀元說想做大廚、歌唱家、舞台設計和電台等等,引起熱議。
本地醫療業長期缺人,醫科生畢業後,幾乎百分百概率薪高糧準,且受大眾敬重,自然是「精英之選」。有基層出身的狀元昨天形容,既然自己有能力,就想行醫幫助相同階層的人,但亦不諱言,行業收入和福利俱佳,未來將再思考是否加入工時較短的私院。
相比國際文憑試(IB),DSE大概更能帶來憑努力向上流的機會。對一般家長而言,若看到子女成績出眾,相信大多鼓勵選擇最有前途、最少變數的科目。在香港,那仍是醫科。
擬赴英攻理數,冀回流推環保
香港經濟結構相對單一,政府近年大力推動新產業,尤其押注創科,可是發展暫未足以令人明顯改變選科取態。
相反,醫科無疑仍是台灣整體最難入學科,台大的電機工程、資訊工程學系,今年已有過半為「滿級分」考生。在內地,名校如清華、北大當前更以「新工科」(電腦科學、人工智能等)最吸引各級狀元。
有本港新科女狀元指出,仍未能決定在本地就讀醫科,抑或赴英入讀牛津數學系。雖然她表示,兩個學科的共通點均是要解決問題,但大眾還是很有興趣知悉她正考慮的因素。
翻查資料可見,不僅今屆有兩個狀元有意到劍橋攻讀自然科學,前年亦有人作出同一選擇。滿分菁英料不難拿取全額獎學金,是否留學海外老牌名校預期的經驗或光環,足以克服全城學子選擇純理數時仍然常有的顧慮?
據張祝珊英文中學的邱博恩所指,他屬意劍橋的自然科學(物理),除因該校資源豐富,亦因小班教學,可與教授互動。幸好,邱同學和另一擬赴英的真光中學狀元均斬釘截鐵,畢業後準備回港,分別推動環保科研和政策。
港教學偏大班,增收須撥資源
誠然,香港今年雖有5間大學打入QS環球排名前70位,但在反映學習經驗的師生比例分項,沒有單一院校可望歐美滿分名校項背,包括劍橋、牛津、史丹福和麻省理工,也未及北大和清華。
港大早前形容,25/26新學年「保守估計」至少會收1,400名非本地本科生,整體佔比將逼近、甚至超越教育局24/25年才剛放寬的40%限額。
雖然特區政府正銳意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力推「留學香港」品牌,當前各校師生和入住宿舍比例等表現均不盡理想,實要避免操之過急、過猶不及。尤要念及香港在QS最佳留學地點榜單,最新排名才剛由低谷回升至第17。
選擇在香港升學與否,各地學生會有不同考量,最阻礙國際生的成本問題,一般本地生憂慮必然較小,更遑論DSE狀元。沿襲「傳統」留下習醫的公開試精英,未來勢將在港懸壺濟世,但選擇負笈海外、勇於開闢新路徑的人才,確實更有可能不會回流。無論箇中原因是本地高校質素、課程選擇仍有所不足,還是科研、新興產業等發展未臻成熟,均會是全城的重大損失。
【你點睇?】議員張宇人認為若飲食業更早輸入外勞,本港應可避免倒閉潮,你是否認同? ►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