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吸人才不容緩 全盤規劃追落後
08/09/2022
人才是社會發展之本,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鄧中華昨指出,香港在下階段參與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時,應演好招攬和培育國際化人才功能。在近鄰接連推出進取簽證大計,特首李家超施政報告的「搶人才」計劃,更見刻不容緩,而留住既有人才,同樣不可忽視。從新加坡歷年軟硬件布局可見,港府必須做好全盤長遠規劃,全力追趕落後。
簽證僅邀請函 星「綁架人才」
曾為港澳辦副主任的鄧中華在團結香港基金的大灣區建設研討會,對本港作出3點建言:利用規則制度優勢協助全區開放;發揮科技優勢助建國際創科中心;充分發揮與國際接軌的人才優勢,助建高水準人才高地。
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芯片和綠色能源是其眼中重點產業,香港尤應以河套區為核心,多與粵方共推創新型經濟轉型,且看李家超下月將如何應諾,把握時機吸引全球頂尖、本地所缺人才滙聚。
單計過去1個月,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俱出招吸引高技術或資產人士。星洲以條款優厚的「頂級專才准證」(ONE Pass)以證明疫後保持開放,縱有3萬坡元月薪(約16.7萬港元)的高門檻,但體育、藝術、科學和學術界人士皆可靠成就直接達標。
歷任當地科研、經濟機關主席的楊烈國形容,簽證僅是邀請函,更要主動「捕獵」。星政府上世紀90年代拍板力促生物醫學後,他已曾博覽科學期刊以辨識最強大腦,親身赴外「綁架人才」,度身訂造報酬待遇;倘若無果,則派本地人前去受訓。
有別本港所有製造業合計貢獻GDP的1%,劍橋大學分析,新加坡生物醫學產值能由2000年的40億坡元,急增至2019年的200億元或GDP的4%,人均研究員達美國5倍多,背後全賴公帑獵頭、專屬園區、獎學金和官方風投等整全策略。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表示,除了金融、創科,香港還是國家規劃的中外文化交流藝術中心。不過,當本港私立薩凡納藝術設計大學因巨額虧損,前年突然停辦,新加坡則剛宣布支持開辦私立藝術大學,冀成區內創意專才樞紐。在概念更勝知識、創新先於科技的世代,兩地競爭力惟恐此消彼長。
施政報告搶才 港深合作待定
深港7月曾公布聯合政策包,容許新科研項目申請雙重資助,人才也有機會獲得兩地資金、住房等雙重支持。不少科學家或有意在河套深圳園區研究,並在本港院校教學,或居於北部都會區,惟李家超主政後,暫未對由上屆政府提出的大計多加着墨闡釋,也令人關注政策規劃的延續性。
除了人口和勞動力俱呈跌勢,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世界人才排名報告顯示,本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細項排名,已由2016年第4,急跌至去年的26名。
團結香港基金指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成效尤其未如理想,2018年推出以來,僅約250人申請;其調查更發現,高達7成人不打算留港逾5年。
比起深圳提供各式大額補貼的孔雀計劃,外地專才在港須付雙倍印花稅之餘,科學園也僅能提供500個宿位。莫說為灣區和國家引才,本港無論在留住國際專才,或促成新興產業發展,仍有不少範疇要急起直追。
【香港好去處】2025去邊最好玩?etnet為你提供全港最齊盛事活動,所有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