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增K字簽證引「搶飯碗」等爭議,官媒批奇談怪論誤導公眾
03/10/2025
在特朗普政府宣布大幅提高美國企業引進外國技術人才成本之際,中國10月1日面向國際青年科技人才、首次推出「無僱主綁定」簽證--K字簽證。事件引發廣泛關注,尤其是引起了不少內地網民對就業競爭的擔憂,同時擔心中國會因此而變成移民國家。對此,《人民日報》發表評論表示,K字簽證政策的出台將對中國未來發展帶來深遠影響,部份誤讀誤解,以及發表一些奇談怪論,只會誤導公眾、引發不必要的焦慮。
K字簽證:STEM學科學士學位及以上,無需先獲得工作
9月29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為促進中外青年科技人才交流與合作,中方決定在普通簽證類別下增設青年科技人才簽證,即K字簽證。」
事實上,早在8月7日,K字簽證便正式寫入修改後的《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條例》。以往針對海外人才,中國簽發R字簽證,面向國家需要的外國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專門人才。此次新增的K字簽證,主要簽發給從境內外知名高校或者科研機構科學、技術、工程、數學(STEM)學科領域專業畢業並獲得相應學歷學位證書(學士學位及以上),或者在上述機構從事相關專業教育、科研工作的外國青年科技人才。
新簽發的K字簽證面向外國青年科技人才。(AP圖片)
K字簽證僅對年齡和教育背景或工作經歷有特定要求,但不要求國內有聘用或邀請單位。相較於現有的12類普通簽證,K字簽證將在入境次數、有效期、停留期方面為持證人提供更多便利。持證人入境後可從事教育、科技、文化等領域交流及創業、商務等活動。K字簽證的申請資格已大致確定,但具體細節尚未公布。
民眾憂心:國內青年失業率高,加劇就業競爭
就在K字簽證正式實行的前一天,9月30日,「K簽證會讓外國人搶走我們的飯碗嗎」的話題衝上微博熱搜,緊隨其後的是「K簽證引爭議症結在於公平焦慮」。網民對K字簽證首先質疑的是,目前青年失業率超15%,國內人才市場不堪重負,K字簽證僅要求學士學位即可申請,很可能加劇就業市場競爭。
根據過往數據,2023年中國畢業生就業率為55.7%,2023年6月青年人失業率21.3%破頂後,國家統計局以統計調查工作「健全優化」,不再公布此數據。時隔半年重新公布,但將其分成三個年齡組的失業率,重新公布的2023年12月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歲失業率為14.9%。來到2025年,8月16-24歲勞動力失業率為18.9%,已連升兩個月,為完善青年失業率統計方法並恢復公布這項數據以來的新高;不包含在校生的25-29歲勞動力失業率為7.2%,較7月略增0.3個百分點,為今年3月以來新高。
今年8月16-24歲勞動力失業率為18.9%,已連升兩個月。(AP圖片)
此外,網民還質疑:簽證有效期最長5年,每次停留180天,在無僱主約束下,如何防止變相移民?簽證的推出,正逢美國川普政府大幅提高H-1B工作簽證費用之際;去年71%的H-1B申請者為從事科技業的印度人,一些網民表示「不歡迎印度人來」。
官媒批奇談怪論誤導公眾,是不自信
對於上述爭議,許多官媒發文多次解讀政策,解釋「K簽」的「年齡限制」、「領域限制」以及「時代需求」,亦表示有關部門需要加強學歷背景審核、對於「知名院校」的標準要進一步明確。
《人民日報》「筋斗雲」專欄9月30日發出評論稱,在一些國家收縮內顧、排擠國際人才背景下,中國敏銳抓住這一重要機遇,及時推出政策,這對中國未來發展必將帶來深遠影響。一些人對政策存在誤讀誤解,發出一些奇談怪論,誤導公眾、引發不必要的焦慮。
文章指出,K字簽證簽發對象是外國青年科技人才,並非網上炒作的「低素質勞動力」。「這樣的人才十分緊俏、多多益善,何來衝擊就業?」對於移民問題,文章表示,K字簽證只是為外國青年科技人才來華工作、生活提供便利,豈能直接和移民劃等號。同時,增設簽證會有配套的管理制度。所謂「移民危機」不會出現。文章最後提到,有「安全風險」論者認為,K字簽證可能引入具有「潛在風險」的人,會給國家安全、社會治理造成衝擊。這是不自信。
河南鄭州的招聘會人頭攢動。(AP圖片)
《環球時報》也發表評論指出,K字簽證與美國H-1B簽證並不相同,後者普遍被認為是一種工作簽證,前者是為了促進中外青年科技人才的交流與合作,而非單純的就業許可。
前《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在微博發文說,雖然外國人在中國的數量目前很少,但在失業率上升之際,反對K字簽證的聲音也是正常,政府有關部門有必要說明其目的、如何執行,以及評估其實際效果,防止它走向偏差,以安人心,以正視聽。
撰文:經濟通通訊社記者丘敏華
送禮活動浪接浪!想緊貼著數活動消息?即Like etnet 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