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 Media OutReach Newswire - 2025年9月17日 - 香港建築行業一向具國際性,近十年來,越來越多中資建築公司進入本地市場,為香港建築帶來了新資金和新技術,這無疑是一個積極的發展。然而,這也使本地建築公司面臨激烈的競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在獲取大型項目機會方面困難重重。
本會樂見政府加快北部都會區發展,尤其近年香港建造業失業率明顯上升,主因是私人工程量顯著減少,導致行業整體工程量不足。隨著北部都會區的發展項目陸續啟動,有助有效提升本地公共工程量,維持一定的建築產出,填補現時私人工程下跌所造成的缺口,從而穩定行業就業、留住專才並吸引新血,維護整體建築量與行業韌性。
施政報告提及北部都會區發展規模龐大,本會提醒政府必須優先考慮本地人才資源以及提供穩定的建築量給本地建築公司,考慮於「分階段開發」模式的前提下,讓更多中小型建築公司參與。政策須著重穩定現有行業人手基礎,並透過創新政策及措施進一步吸引新一代人才投身建造業,從而促進行業的持續發展。
拆牆鬆綁促改革 促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建築標準》
香港的建築技術與施工準則在全球保持領先地位,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基礎設施需求增加,面臨著各種挑戰包括造價高昂和工期延長等,因此建造業需採取靈活有效的措施,以推動高質量轉型。
本會樂見政府提升北部都會區發展的決策層級,簡化行政流程,推動「拆牆鬆綁」及引入快速審批制度,並鼓勵參考內地及國際優秀建築技術和管理模式,結合創新材料與裝備,以降低工程成本、提升施工效率。
然而,要真正實現「安全、省時、省錢」的建築方式,學會認為當務之急是儘快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建築標準》。透過對照港標與國標,建立兼容並蓄的制度機制,既可保障施工安全及質量,亦能為業界提供更多符合法規的建築方案選擇,提升彈性與競爭力。政府應由前線監管機制著手,推動整體思維上的改革,並以《粵港澳大灣區建築標準》作為制度創新的核心。這不僅有助簡化行政與審批程序,更可作為政策宣傳工具,讓業界有清晰的方向與依據,逐步建立信心與共識。
為確保安全與質量標準不被削弱,建議設立專責小組,統籌兩地建材、技術與規格的融合應用,確保其符合香港法規要求,同時提升整體工程效率。透過標準化與制度對接,將可為建造業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基礎,並為未來區域協同發展鋪路。
促政府推動《建築物條例》現代化 配合地盤管理實際需求
本會非常贊成修改現有建築物條例,現行《建築物條例》框架已沿用超過50年,制度設計未能與時並進,是次改革應不僅限於在舊有制度上作出微調或加強條文,而應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制度性改革,從根本上調整監管方向與標準設定,以更貼近實際施工流程與現場運作需求。
倡議加大本地大學招生數量 以確保本地學生未來發展
建築業近年來一直面臨人才短缺的挑戰,擴大非本地學生的學額比例雖有助於提升大學的競爭力並增加人才供應,但這一舉措並不能保證這些非本地學生會選擇留港發展。因此,學會建議政府應優先考慮增加本地學生的學額,以確保他們獲得足夠的學位和教育機會。
透過加強本地教育資源,政府可以真正實現人才的本地化培養,讓本地學生能夠在自己的社區和行業中找到合適的職業發展路徑,從而有助解決建築業的人才短缺問題,還能為香港的持續建設和發展提供穩固的支持。
完善工地安全體系 規範化「專業營造師註冊制度」
每當工地發生意外,責任往往會追究到安全主任或建築授權簽署人(AS)身上。近期多宗事故更導致數名AS被除名,令建造業界人心惶惶,建築工程隨時可能被「叫停」。為了改善當前局面,學會呼籲政府完善工地安全體系,並推動規範化「專業營造師註冊制度」。
營造師作為工地的總指揮,負責監督工程進度、調配資源、處理突發問題及統籌整體安全。他們作為專業監管人員,確保地盤按標準運作並落實安全管理制度。相比之下,安全主任專注於執行層面的安全檢查及風險控制,兩者雖然互為補充,但營造師的專業角色更為廣泛,涵蓋整體運作。
目前的工地安全責任分配存在漏洞,例如授權簽署人(AS)並非直接管理者,難以即時掌控現場風險,但意外發生時卻需全權負責。學會倡議引入註冊營造師制度,讓營造師可以正式作為工地中的代表,有效管理工地並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正確分配責任以減輕安全主任及授權簽署人的壓力,避免因害怕承擔「責任」而使得更多人不願投身建造業。相信這一制度的實施將有助於明確責任,縮短事故響應時間,提高現場安全性,實現真正的「責任到人」。
(請按此下載相片)
Hashtag: #北部都會區 #香港建築 #基建發展 #可持續發展 #建築標準 #粵港澳大灣區 #綠色基建 #建築改革 #建造業 #就業穩定
發佈者對本公告的內容承擔全部責任
sourc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Construction Managers
樂本健 x etnet健康網購 | 憑獨家優惠碼【ETN2508】,購物滿$500即送免費禮品►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