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破紀錄8天4度發出黑色暴雨警告,極端天氣愈來愈頻發突發,預防應對機制亦需更靈活。當局是次超前公告維持黑雨的時限,並運用智能機械人處理水浸,有效減輕暴雨對民生影響。
面對極端天氣常態化下的風雨預測困難瓶頸、各區情況有別的困境,港府今後宜持續提升監測預警、細化治理能力,並加大投資今次實戰建功的智能技術。
災害天氣愈來愈突發、極端和不確定,無論預防還是應對的部署,都必須更具前瞻視野和系統性思維。
那怕雨勢時大時小,港府今次在可預見的不穩定天氣將持續較長時間下,清早提前公布黑雨警告將生效至甚麼時間,並適時合理延長。這種接近颱風信號發布安排,對暴雨警告的靈活運用,讓市民和企業都有所預算,避免了不少爭議和混亂。
渠務署亦應記一功。署方今年從內地引入的「龍吸水」排水機械人,在本輪暴雨中大派用場,提升了處理積水效率。署方至今在全港部署逾300個「檸檬查」水位監測器,實時收集各區數據,亦有助預判水浸區域並部署力量應對。
不過,本港應對極端天氣仍然存在預警技術、政策彈性、基建韌性等系統性瓶頸,今後需要持續多方面優化提升。
指引宜精細化,應對差異情況
誠然,2023年9月導致黃大仙嚴重水浸的「世紀暴雨」之後,有關部門的行政安排都有改善,例如渠務署緊急應變隊伍數目由去年160多隊增至180多隊,港鐵亦加強了出入口防洪措施等等。
但從更宏觀層面,本港現有機制恐未必足以應付今後愈發常見和暴烈的極端天氣。港府2019年因應前一年超強颱風山竹吹襲經驗,設立具法律效力的「極端情況」特別停工指示,至今只在2023年上述暴雨後發出過一次。
港府雖有訂明「極端情況」的適用場景,例如大規模停電、嚴重山泥傾瀉、廣泛地區水浸等,但觸發條件依然相對含糊,並且只有停工與否的一刀切選擇,缺乏應對不同情況、不同行業需求的精細化治理選項。
今輪黑雨密集程度前所未見,全港多處水浸,多個地鐵站入口和部分巴士線都受影響,相關地區市民出行甚有困難;然而全港交通運輸仍保持大致暢順,各區雨勢不時更有顯著差別,這反映惡劣天氣應對機制需要更具彈性。
內地颱風、暴雨等災害天氣預警分藍、黃、橙、紅四級,對經濟活動的指引相對具體。暴雨橙色預警的防禦指南提及,處於危險地帶的單位應當停業;紅色預警則是除特殊行業外停業,並強調市民非必要不外出。
善用智能技術,提升灣區預報
對於降雨難以準確預測,本港和鄰近內地城市,適宜加快透過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監測預警預報中心機制,結合力量,集合更多數據,運用人工智能,提升氣象預測模型和區域協同預報能力。
本港亦要持續改善各水浸黑點和全城整體基建,加強「海綿城市」建設。內地智能機械人日新月異,港府應考慮擴大投資部署,建立防災應變的機械人矩陣,務求面對極端天氣有更多牌可打。
香港在這場極端天氣持久功防戰,既要保障金融中心「風雨不改」,同時亦要滿足不同行業與時並進的需求。政府和民間都要更具靈活彈性,從以往的被動應急,轉向預見適應的韌性防治。
【說說心理話】陳敏兒經歷丈夫突然病逝,成立「幸福生活協會」,幫助照顧者。舉辦按摩工作坊,讓癌末病人都有幸福的感覺►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