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承先啟後,強國夢夯實根基
24/10/2025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閉幕,會上審議通過「十五五」規劃建議,不但為未來5年經濟和社會發展指引方向,更是為實現2035年躋身發達國家之列起承先啟後作用,夯實基礎,又梳理好所遇到的挑戰,為實現強國夢邁近一步。
全會提出了「十五五」時期經濟及社會發展主要目標: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交通強國,保持製造業合理比重,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強大國內市場,提振消費和擴大投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爭取在2035年經濟、科技、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躍升,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中央目前有兩個目標,一個是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屆時人均收入比2020年翻一番至2萬美元,另一個是在2049,即中共建政100周年時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實現2035年成為與發達國家並肩,中央用「十四五」、「十五五」和「十六五」3個五年規劃落實。
攻關核心技術,撐先進製造業
因此,「十五五」並不是另起爐灶,而是要延續「十四五」的勢頭和鞏固其成果,還要銜接下一個五年規劃,肩負承先啟後歷史使命的關鍵5年。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四中全會總結時予以高度認可,稱取得重大成果。「十四五」期間適逢世紀疫情衝擊,現在又遭到美國發動關稅戰,在環球經濟不確定性下,國內又遇上經濟放緩、樓市下行壓力未除、區域發展不均等問題,但GDP仍連續跨越11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120萬億元和130萬億元台階,科技實力和先進製造業取得長足進展,並帶動綠色能源發展。
面對美國繼續在高科技關鍵環節對華卡脖子,「十五五」堅持繼續走高質量發展路線,以新質生產力為驅動力量,聚焦原始創新和特別是芯片、人工智能(AI)、量子科技等關鍵核心技術加速攻關,就是希望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取得突破,擺脫再被卡脖子風險。
「十五五」提出保持製造業合理比重,推動新技術與傳統產業結合,實現智能化、數位化轉型,支撐現代產業升級轉型,提升生產效率和成本效益,既可提升GDP,又讓中國先進製造業可在未來全球競爭中取得主導權。
解消費後顧憂,須推制度改革
同時,「十五五」提出以擴大內需作為政策發力點,並非權宜之計,而是有這個必要。發達國家的消費佔GDP比重高達68%,反觀中國消費佔比不足40%,中國消費力有進一步釋放的空間。
內地民眾不願消費,主因是對前景信心不足,一來面對關稅戰升級威脅,內地經濟下行壓力大,擔心飯碗不保;二來是住房、醫療和教育費用不斷上升,民眾寧願將收入儲起來以應付在這幾方面的不時之需。
因此,當局未來需推出政策穩經濟,尤其是增加民企的活力,讓其擴充規模和招聘人手,當民眾有工作和穩定收入,便願意消費。同時亦要梳理好現有制度問題並作出改革,解決老百姓在醫療、教育和養老方面的後顧之憂,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讓民眾獲得感提升,才能使人安心消費。
「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關鍵時期,期間不但要解決制約消費的老大難問題,當遇到制約經濟發展的新問題,須即時糾正,還要處理美國不時製造新麻煩,故未來5年的工作絕非坦途,「十五五」需為躋身發達國家創造條件,為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良好開局。
【你點睇?】您對全球稀土供應鏈的未來有何看法?立即投票分享您的觀點!► 立即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