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樂園難止血,全盤規劃定去留
23/10/2025
海洋公園公布2024/25財政年度業績,入場人次和總收入有可觀增長,但整體虧損擴大,水上樂園虧蝕更蠶食園方大部分盈利。面對政府補貼將結束,園方須與政府就水上樂園去留作全盤規劃,並找出可持續營運模式。
上年度海洋公園和水上樂園共錄得346萬人次入場,按年升10%,總收入增至12.88億元,上升9%,連續4年正增長。期內錄得2.747億元虧損,主因是物業、機器及設備的減值回撥大減,但更深層問題在於其營運模式面臨結構性挑戰。
熊貓經濟收益,難掩結構問題
首先,自2021年開幕的水上樂園,不但未能為海洋公園帶來穩定收入,反而因持續虧損而成了最大負累,即使夏季高峰期,入場人次遠低於預期,園方為了節省成本,不惜首次在非夏季閉園7個月,虧損雖縮減20%,仍錄得1.483億元虧蝕,把海洋公園全年1.907億元經營盈餘沖走了78%。水上樂園上年度錄得25萬人次入場,比規劃的140萬人次有重大落差。
其次,海洋公園上年度轉虧為盈是拜熊貓經濟所賜。園內現時有6隻熊貓,其中兩隻港產熊貓龍鳳胎「加加」和「得得」,令入場人流大增,並衍生IP收入,與熊貓主題有關的商品增加兩倍至逾600個,佔海洋公園紀念品總銷售額39%,刺激商品銷售收入上升20%至1.725億元。
然而,熊貓熱潮未必可持久,因隨著一對熊貓BB逐漸長大,其萌態吸引力便會遞減。園方需思考如何延續熊貓IP的活力,避免熱潮過後遊客重訪率下滑。
此外,海洋公園予人新鮮感不足,遊客反饋顯示,重複體驗是痛點。反觀香港迪士尼樂園、周邊地區的主題公園,如珠海長隆海洋王國、深圳歡樂谷和即將落成的樂高樂園等,均不斷推出新設施吸客。在主題公園產業日益強調沉浸式體驗和個性化服務,若海洋公園不提升新鮮感,恐怕在激烈競爭中被邊緣化。
要解救困局,海洋公園須多管齊下。既然熊貓經濟有效,短期應繼續投入更多資源催谷,擴大熊貓IP生態系統,例如開發熊貓家族系列故事,透過動畫、社交媒體加強宣傳,維持話題,利用虛擬技術或互動遊戲,並加強與時尚IP聯乘合作,推出限定商品,延長體驗鏈。
推算轉型效益,果斷作出抉擇
至於水上樂園持續虧蝕問題,宜盡快認真處理好,因時間無多。海洋公園2021年陷財困,政府出手打救,除了提供一筆過撥款16.7億元供其轉型,由2022/23年度起每年提供2.8億元資助,為期4年。一旦這筆補貼下年度結束,便無法填補水上樂園赤字,屆時虧損情況恐進一步擴大。
根據目前營運模式,水上樂園難以自負盈虧,因定位問題,無法吸引海外和內地遊客,只靠市民光顧難撐得住。園方須認真探索是否有轉型可能:一是研究引入室內設施,或加建天幕,實現全年開放;二是將其轉型做滑雪場;三是索性拆掉樂園,併入山上園區歷險主題區或改作其他用途。
三個場景均涉及巨額投資,並非海洋公園可以處理好,須與政府一起商討。既然當年規劃興建水上樂園是個錯誤,當局今次在處理水上樂園去留,更應有通盤考慮,包括轉型後是否有周邊競爭者,海洋公園是否有競爭優勢,以及投資的成本效益是否划算。假若評估後並不理想,需認真果斷作抉擇,切勿拖泥帶水。
長遠而言,海洋公園須加快歷險主題區新設施的興建進度,並以長遠布局來檢視這些設施是否在建成後能予人新鮮感,以及考慮如何包裝成日夜各有不同特色,打造成打卡新景點,吸引市民和遊客一來再來。
海洋公園正處於轉型十字路口,虧損擴大警示其營運模式亟需革新,也取決於能否識變應變,在挑戰中開創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自負盈虧,更是保育度假勝地,貢獻香港旅遊業。
【你點睇?】您對全球稀土供應鏈的未來有何看法?立即投票分享您的觀點!► 立即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