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遊永續發展,教育執法齊推進
08/10/2025
內地國慶黃金周假期,吸引大批旅客訪港。有旅客在西貢橋咀洲破壞生態,引起社會譁然。
事件是考驗生態旅遊與自然保育平衡的試金石,港府應加強郊野公園管理,對旅客做好保育宣傳教育,並嚴格執法,才能讓生態遊永續發展。
疫後內地旅客的消費模式改變,從過往購物主導轉向追求深度遊,而生態旅遊是深度遊的一種形式。香港有25個郊野公園,海島旅遊資源豐富多元化,生態遊遂成為當局銳意發展的項目之一。
橋咀洲位於西貢內海,面積雖小,但擁有獨特的火山岩地貌,當退潮時,島的西端才會露出水面的天然連島沙洲和布滿龜裂紋的巨礫「菠蘿包石」,同時珊瑚群覆蓋率達71%,讓不少遊客慕名而來打卡。
在國慶期間,到橋咀洲的旅客絡繹不絕,創下單日逾4,000名旅客的紀錄。有環團實地考察,發現部分旅客踩踏珊瑚、挖掘海膽、海星等生物,違法生火煮食和隨處丟垃圾等亂象,破壞島上生態。除了旅客外,也有外傭在島上燒烤。
不熟本港規例,內地客易犯禁
當局隨後多日加派人手巡邏,向違規市民和旅客作勸喻,但沒有執法。環團批評這種做法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黃金周前未有提早準備,假期快結束才行動,是亡羊補牢,而且未能徹底解決過度旅遊問題,認為政府應制定長遠生態旅遊政策,否則類似事件將會不斷發生。
香港確實沒有明確生態旅遊政策,但保育政策一直在推行,郊野公園列明不可開發,而當局規定市民只能在指定燒烤場或營地生火,十年前更大力提倡「自己垃圾自己帶走」,通過宣傳教育,市民均身體力行,愛護自然,保育意識較強。例如郊野公園的垃圾量由2015年的3,700公噸,減至去年的2,300公噸。
可是,內地旅客近年潮興深度遊,來港除了在各區特色街道和建築前打卡,還愛到郊野公園和離島露營,體驗自然風光,令生態旅遊發展苗頭初現。內地旅客不熟悉香港郊野公園規例,也不清楚哪個地方生態敏感而容易犯禁。社會有聲音要求在發展生態旅遊前先做好保育政策,未免倒果為因,當局仍在探索如何有效發展生態旅遊,在過程中可能遇到一些問題,在梳理問題後才能對症下藥,制定全面生態遊政策。
當前首務是漁護署要加強郊野公園的管理,主要針對內地旅客和外傭的不當行為,加強保育宣傳教育。例如,派人在西貢碼頭向旅客派發宣傳單張,呼籲他們在浮潛時切勿踩踏珊瑚、勿捕獵海洋生物和生火煮食,指這樣做會影響生態環境,違者嚴重可被檢控。
同時,當局在周末和公眾假期時派人到島上巡視,發現有違規人士,初則勸喻,若屢勸不止則發出定額罰款通知,並須在離境前繳付,在嚴格執法下,才能起阻嚇作用。
評估承載能力,研推人流限制
在眾多郊野公園,當局宜先挑熱門景點入手,這可從小紅書的推介中找到內地旅客偏好的綫索。在下次內地長假期時,可針對這些熱門景點,預先做好應對部署,包括在小紅書和其他內地社交媒體加強宣傳,呼籲旅客要保持郊野公園清潔、有甚麼事情不能做,否則會採取適當執法行動。
此外,當局亦應收集各郊野公園和離島的旅客數據,透過大數據分析評估每個景點的承載力,研判是否有需要在內地黃金周長假時,對某些景點實施人流管制,並參考外地經驗,設登島人數上限,令旅客不會覺得人多擠擁,有更好的體驗,向親友推介,當局持續從多方着手,使香港生態遊可持續發展。
【你點睇?】中美貿易戰突然全面升級,分析指雙方已留轉圜空間,你是否認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