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煥發活力,消費券精準賦能
03/10/2025
國慶黃金周迎來大批旅客,最新數據顯示零售觸底企穩。當局應與業界結合,借助電子支付普及,通過精準發放定向消費券,打造特色消費場景,並做好每次長假期的宣傳推廣,刺激市民和旅客消費,加快零售復甦勢頭。
8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按年升3.8%至303億元,連續第4個月呈正增長,並錄得20個月來最大升幅。相信這與政府積極推動旅遊業和舉辦連串盛事,吸引旅客來港消費。
維持質量口碑,系統推廣宣傳
珠寶首飾、鐘表及名貴禮物零售額錄得16.4%升幅,除了是金價大升帶動,背後還折射了內地旅客相信在香港珠寶店所買到的金飾和珠寶貨真價實,是對香港品牌的認可。業界須繼續維持到貨品和服務的質量,建立良好聲譽和口碑,讓旅客買得安心又放心。
零售觸底回穩是好消息,但背後存隱憂。內地旅客和港人消費模式轉變,前者來港不再是瘋狂購物,而是追求浸沉式體驗遊;後者北上追求高性價比的消費,去年在深圳消費總額557億元(人民幣,下同),比2023年大增53%,削弱本地零售消費。
為了讓港人留港消費和吸引旅客,港府和業界在重要節慶如七一回歸、十一黃金周推出連串優惠,如免費搭電車、小童免費搭巴士,食肆對指定菜式提供7折優惠吸客,令當天生意火爆。既然推折扣優惠有吸客功效,業界應研究每月辦一次的可行性,在黃金周期間可考慮連辦幾天,才能留住消費者和吸旅客。
儘管政府重視十一黃金周的商機,但有關優惠卻在9月底才公布,有效期僅一天,放煙花亦僅一晚,可是內地旅客早在9月初便計劃好行程,不會因優惠而突然改行程。反觀澳門,由9月到10月分5天放煙花,讓旅客在計劃行程時有足夠時間安排。港府未來在春節應安排好連串盛事,並有系統地預早宣傳和公布相關優惠,好讓旅客早早安排在港逗留多少天。
至於消費降級是全球現象,面對消費降級困境,內地有不少企業因洞察到市場變化,根據居民和旅客的消費需求和偏好,在經營作出變革創新,提供多元新體驗的應用場景,引來客人和留住消費者,生意更加火爆。
改變零售思維,打造特色場景
在消費降級、市民北上消費新常態下,香港零售業不能再固守舊模式,而是改變零售思維,重新定位,關鍵不是鬥平,而是鬥高質素、鬥特色,靠創意打造愜意消費場景,讓產品和服務有差異,提供獨特體驗,令消費者覺得在香港消費物有所值。
要保住零售趨穩勢頭,需有提振消費措施配合。港府和業界可參考內地經驗,精準派發文體旅電子消費券,透過「政府補貼+商家讓利」模式刺激消費。例如廣東上月派發2,000萬元消費券;深圳南山區與京東前日推出國慶中秋南山購活動,發放2,500萬元消費券。北京市政府推「大戲看北京」展演季,安排逾百部大戲並發放2,000萬元觀演補貼,憑票根可享周邊酒店、餐飲、購物折扣優惠。
這種針對特定零售、餐飲消費群發放定向消費券,有明確用途和短暫使用期,而且是先到先得,涉及金額有限,引導市民和旅客在餐飲、購物和旅遊的消費,有助改善商家的經營狀況。
電子支付是消費改革的關鍵。港府之前以電子方式全民派錢,讓電子支付全面鋪開,目前電子支付率達86%。連鎖餐廳也推廣使用,由看餐牌、點餐到付帳,都可用手機處理,既可減省人手,又提高營運效率。電子支付收集得來的數據若能善用,可變成商機,通過數據分析消費習慣,推送個性化優惠。本港欠缺中央平台處理數據,如何打通不同數據庫,當局須與商家磋商,而箇中最大挑戰是如何保障個人私隱。
香港消費改革須從多個方位推進,包括精準消費券刺激、電子支付與數據使用、體驗式消費轉型,讓旅客保持新鮮感,願一來再來。
【說說心理話】疫情封關期間,獨自陪絕症丈夫赴日求醫,24/7貼身照顧,如何處理壓力及情緒?►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