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停擺鬧劇輪迴,兩黨爭騎劫民生
02/10/2025
美國聯邦政府因國會參議院未能通過臨時撥款法案而被迫關門,是7年來首次。政府停擺是民主、共和兩黨對政策分歧僵持的結果,令經濟民生成了周而復始的政治鬧劇犧牲品,而不確定性引發資金避險情緒,動搖美元地位。
美國財政年度是10月開始,通常須在9月底前完成年度常規撥款法案,否則政府資金斷炊。若常規撥款未能趕及死線前通過,臨時撥款法案遂成為緩衝幾個月的吊命鹽水。
可是,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在預算案提出大幅削減醫保補貼,兩黨國會議員在討論常規撥款以至臨時撥款法案時為此起爭拗。民主黨要求在法案中維持醫保補貼,但共和黨堅持撥款跟醫保補貼分開處理,雙方談不攏,迫使政府在周三凌晨零時關門,約80萬名非必要聯邦僱員需放無薪假期。
對美國人來說,聯邦政府停擺早已習以為常,過去50年,停擺逾20次,最長一次是2018-19年度,停擺35天。
今次撥款法案不涉債務上限,政府關門不會導致債務違約,外界認為對經濟影響有限,高盛估計,聯邦政府每停擺一周,第四季GDP增長將減少0.15個百分點。
特威脅大裁員,停擺衝擊擴大
然而,今次停擺與之前有所不同,特朗普樂見政府關門,讓其可藉此識別非必要聯邦僱員,並可能對其永久解僱,以推行不可逆轉的改革,節省公帑之餘,更可將他們失業的責任推卸到民主黨身上,令問題變得複雜化,也對經濟影響出現變數。
暫時不清楚政府停擺會持續多久,但旅遊業首當其衝。國家公園、博物館和聯邦景點關閉,將導致每周10億美元的收入流失,也影響酒店和航空公司收益。低收入家庭的食物券、能源補貼也受影響。藥品審批、食物安全檢查速度放慢,加劇供應鏈瓶頸,可能推高物價。
政府關門還會延遲經濟數據發布,如非農就業報告、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等數據,令聯儲局在制定貨幣政策時面臨數據真空的挑戰。即使通脹仍在高位徘徊並有升溫趨勢,一旦特朗普趁機推動永久裁員,進一步推高失業率,放大衰退風險,儲局別無他選,惟有傾向固守原有預測途徑,即維持在年底前再減多兩次息。
這些不確定因素,使弱美元失去避險地位,故當美國政府停擺成真後,資金在避險需要下紛紛轉泊入金市,令每盎司金價一度升穿3,900美元,之後回落至3,883美元,仍上升0.61%。
未來事態會如何發展,歷史經驗告訴大家,若停擺僵局超過2周,當經濟損失開始擴散,民生大受影響,民意和市場壓力升溫,迫使中間派和白宮出面推動妥協方案,雙方很快會達成一個讓政府短暫恢復運轉的臨時撥款協議。
不堪博弈折騰,加快去美元化
以2018年為例,當時兩黨就興建美墨邊境圍牆撥款爭拗而導致政府停擺,最後,時任總統特朗普和共和黨率先跪低,將圍牆撥款抽起,隨即通過臨時撥款法案,兩黨再談判妥協,終達成常規撥款法案。
兩黨為了政策分歧進行意氣之爭,不惜將政府基本職能運作當成談判籌碼,進行政治博弈,令到政府停擺平均每兩年便發生一次,結果是以經濟民生作為代價,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做法。政府停擺的政治鬧劇若持續不斷上演,不但折騰美國民眾和經濟根基,也損害國際投資者的信心,加大其去美元化的決心。
【你點睇?】立法會選舉即將舉行,多名議員表態不競逐連任,你是否期待元老議員退位、年輕人接班的現象?►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