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發減廢續增強,回收配套須深耕
30/09/2025
政府繼續暫緩實施垃圾收費,不排除時機合適時再推,當前會多管齊下推動減廢回收工作。移風易俗非易事,但隨著公眾對減廢回收認知提升,當局除加強宣傳教育外,還須完善回收配套,令措施更便利,市民更願意自發減廢。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日前在網誌撰文,在當前經濟大環境、地緣政治、社會準備不足下,政府暫緩垃圾收費,但強調當局減廢決心和在2035年達致「零廢堆填」的目標不變。連日來,他四出解畫,指垃圾收費計劃屬備用工具,將來減廢若有成果,或許不再需要垃圾收費。
謝展寰指,政策暫緩推行後,很多市民的減廢回收意識大幅提升,都市固體棄置量由2021年的日均11,358公噸減至去年10,510公噸,減少7.5%;人均棄置量同期亦由1.53公斤跌至1.4公斤,跌幅約8.5%。至於都市固體廢物回收率由2020年28%上升至去年34%。
加強宣傳教育,增回收點便民
環保署更指,過去一年「綠在區區」公共回收點數目增至逾800個,訪客人次和回收物重量均錄得雙位數增長,45%參與「綠在區區」回收的市民不要積分,反映市民自發減廢回收趨勢逐漸形成。若在不加重社會負擔的前提下,成功引導更多市民自發減廢,可能比強制性收費更具效益。
不過,環保團體卻對暫緩垃圾收費感失望,認為計劃經過20多年討論,橫跨幾屆政府才成法例,在推行時卻以經濟環境不就和社會準備不足為由而再度拖延,是忽略了國際經驗所證明的成效,又缺乏決心和長遠視野以應對香港廢物危機。
全世界大多以收費手段來達致減廢目的,香港決定暫不照搬這套模式,改為靠焚化爐來處理垃圾,輔以擴大回收網。首座大型焚化爐年底將啟用,另一座則在招標,合共每日可處理9,000公噸垃圾。只要日均垃圾量少於9,000公噸,北部都會區所預留的第三座焚化爐用地便不用上馬。
市民減廢回收意識提升,當局表明持續推動相關相傳教育,鼓勵市民源頭減廢,並在校園推行回收活動,從小培養學生有源頭減廢文化和習慣。
儘管政府表明會持續完善回收網絡,但力度仍不夠。早在垃圾收費計劃提出時,坊間便有聲音說要先做好回收配套,但政府在這方面明顯做得不到位,以致計劃在去年被迫要暫緩推行。
目前廚餘佔了都市廢物約30%,要大幅減少垃圾數量,需從廚餘入手。政府將廚餘收集點增至1,500個,主要集中在公共屋邨,幾座公屋大廈共用一個智能廚餘回收桶,經常出現不敷應用和溢滿狀況,居民惟有將廚餘丟在垃圾桶,影響市民回收廚餘意慾。因此,當局須增加廚餘桶,爭取實現公共屋邨「一座一桶」。同時,當局也要與私人屋苑和三無大廈加強合作,安排提供更多廚餘回收設施,令回收網覆蓋面更廣泛。
建產業生態鏈,推動循環經濟
至於「綠在區區」回收點增加,但分布並不均勻,故當局有必要增加回收點,而回收點盡量設在便利市民的地點,讓其願意參與回收活動。
源頭減廢的瓶頸不只在回收點不足,還須完善回收產業生態鏈。例如,廚餘被送到有機資源回收中心處理,轉化為有機堆肥,但香港農場消化不了大量堆肥,需運到內地或其他地方消化,箇中涉及的運輸費不菲,若不解決,便難以形成產業鏈,而大量消化不掉的堆肥最終可能送到堆填區。這需要政府補貼和政策扶持,資助大學做相關研究,如何轉廢為寶,並向公眾解說,才能構建完整產業鏈。
此外,當局也要盡快落實生產者責任制,要求製造商設法減少不要必包裝,從而減少製造廢物,並建立完善回收再用機制,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創造經濟價值。
樂本健 x etnet健康網購 | 憑獨家優惠碼【ETN2508】,購物滿$500即送免費禮品►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