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局續動盪,改革挑戰迫眉睫
08/09/2025
日本首相石破茂以不願黨內分裂為由宣布辭職,表面上化解政治逼宮危機,但實際上卻是另一場政治亂局開始。若繼任人沒有政策扭轉當前經濟困局、處理好美國和對華關係,選民對自民黨失望將延續,終難逃短命首相命運。
新日揆須反貪,改善經濟民生
石破茂辭去自民黨總裁是事態發展的必然結果,因他自去年10月起經歷3次重大選舉失利:眾議院、東京都知事和參議院敗選,令自民黨執政聯盟失去國會參眾兩院控制權,淪為少數派政府,黨內要求他下台之聲不絕,但他以處理日美關稅問題為由留任。隨著日美關稅談判告一段落,他選擇在自民黨準備今天決定是否舉行臨時總裁選舉前夕辭職,體面下台,既挽回個人政治顏面,亦為權力平穩過渡保留緩衝空間。
石破茂辭職後,自民黨內部的繼任人選隨即成為焦點,有力問鼎總裁和首相寶座的,包括前經濟安全保障擔當大臣高市早苗、前經濟安保大臣小林鷹之、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農林水產大臣小泉進次郎等。
不過,誰當選新總裁,均面對嚴峻考驗,尤其是需解決連串內外挑戰。
自民黨政治獻金醜聞不絕,前首相安倍晉三和岸田文雄相繼捲入醜聞,即使黨內多個派閥其後被解散,營造新景象,但石破茂依然捲入獻金醜聞,反映首相如何更換,均屬新瓶舊酒,積弊難除,最終削弱選民對自民黨的支持度和信任度。上月一項民調問及石破繼任人選時,33%被訪者認為「想不出有誰合適」、「誰當選都改變不了任何事」,折射民眾對自民黨政客的不滿和失望。
繼任人必須面對的核心挑戰是如何推行改革,帶領日本在擺脫經濟失落30多年後,應對的各種民生社會挑戰。日本自泡沫經濟爆破後,陷入長期滯脹,在安倍經濟學下刺激,本地生產總值(GDP)和通脹終出現正增長,但物價升幅卻遠超工資升幅。以去年為例,有逾1.2萬項食品加價,平均升幅17%,但平均工資增幅僅3.7%。物價升勢凌厲,尤其是大米價格漲幅達100%,生活成本飊升,民眾怨聲不絕。
屋漏兼逢夜雨,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加徵對等關稅,石破茂政府與美國經過多番談判下,美國最終對日本汽車進口關稅降至15%,但條件是日本承諾在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並開放日本大米和農產品市場。
汽車及零部件出口,佔日本對美出口總額三分之一,為應對關稅衝擊,日本車企採取減價策略以維持出口規模,此舉擠壓車企利潤空間,可能影響汽車業薪酬增長。車企更擔心當局對美投資5,500億美元會涉及汽車業,直至近日美國公布相關細節,投資聚焦在半導體、能源、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等領域,車企才如釋重負。
緩和對華關係,敢於與美周旋
隨著這筆投資的利潤分配機制曝光,美日先對半分成,直至日本收回本金,之後的長期利潤90%歸美國,10%歸日本。這讓日本人感到不公,是對美國作無條件投降,也擔心這給日本帶來巨大財政壓力。若日企為了滿足投資要求,加快向美國轉移產能,可能加速日本國內產業空心化,而開放農產品市場後,可能損害日農利益。關稅對日企和日農有多大影響有待觀察,但日人希望新首相能與美國繼續周旋,以保障日人利益。
此外,石破茂支持與中國加強經貿合作,但卻不時就中國在東海和南海問題作出批評,又從中阻撓周邊國家出席北京九三閱兵儀式,加上日本極右翼勢力抬頭並推動修憲,令日中關係未能緩和。
以上問題不易解決,自民黨新總裁兼首相須展示出非凡政治智慧和協調能力,凝聚黨內不同力量,推行改革,根除政治獻金陋習,並改善經濟民生,對華和對美有一套全面政策,緩和關係,才能扭轉困局。若不思改革,沉醉於黨內博弈,即使可繼續執政,也會像石破茂般上任不足1年便下台,重演2006至2012年間走馬燈式換首相。政治不確定性令政策可能沒延續性,影響日本民眾以至投資者的信心。
【你點睇?】中國上周舉行閱兵,特朗普隨後周五簽令將國防部更名為戰爭部。你認為兩者是否相關?►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