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復甦不同步,提振商廈助觸底
28/08/2025
差估署公布7月樓價指數,連升4個月,反映住宅樓價觸底,但商廈市道卻仍處寒冬,樓價和租金續尋底。住宅和商廈樓市復甦不同步,當局應檢視政策工具箱,有何措施可提振商廈需求,並對未來規劃再作評估,以穩定樓市。
7月私人住宅售價指數報287.9點,按月微升0.42%,連升4個月,累計升幅1.05%,令今年首7個月樓價跌幅收窄至0.45%。樓價連升4個月,因6至7月期間,熱錢湧入香港,令銀行同業拆息持續下跌,供樓負擔減輕,刺激買家入市。
租金回報可觀,樓價見底回穩
樓價回暖另一原因是有租金上升支持。差估署數字顯示,7月租金指數升勢持續,報196.3點,按月再升0.56%,連升8個月,累升約2.3%,是近6年來新高。租金明顯跑贏同期樓價升幅,反映租務市場剛需較強。各項人才計劃的獲批人士流入,加上內地生來港升學,對住房需求殷切,令租金穩步上揚,帶動住宅物業回報率向上,促使投資者入市買樓收租。
在價穩租升情況下,樓價觸底的訊號愈來愈明顯,從發展商早前以高市場預期的地價投得屯門住宅地皮,可見發展商信心正逐漸回升。加上美國聯儲局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放風9月重啟減息,令樓市氛圍進一步改善,樓價可望繼續企穩。
儘管樓價見底回穩,但反彈升幅有限,可能橫行發展,因一手庫存仍多,未來3至4年潛在一手供應有10.1萬伙,遏抑樓價上升空間。
反觀商廈市道卻是另一番光景,差估署公布的私人寫字樓售價和租金指數分別報311.3點和212.2點,持續向下尋底。商廈市道低迷,皆因疫後全球經濟放緩,疊加地緣政治,企業縮減規模,對商廈需求減弱,適逢近年本港多個商廈項目陸續落成,在大量供應衝擊下,導致商廈空置率屢創新高,預計甲級寫字樓空置率由目前約17%增至年底19%。
寫字樓供應過多,市場需時消化現有及正在興建中的寫字樓樓面面積。政府除暫停推售商業地外,也應研究如何提振市場對商廈需求的方法。
事實上,政府近年積極吸引重點企業和跨國企業來港進駐,並設立總部,為經濟擴量提質,以及推動家族辦公室業務,冀藉此增加對甲級寫字樓的需求。為了吸引新產業和企業,政府可考慮提供稅務優惠作誘因,以降低企業營運成本,提升香港競爭力。
活化閒置商廈,檢視商地規劃
當局也可鼓勵公營機構趁商廈市道低迷時自置物業作為永久總部,既可節省租金成本,也可以省卻因租約期滿後搬遷裝修等費用。證監會、港交所和僱員再培訓局近年斥資自置辦公室,無疑是為陷入寒冬的商廈市道注入強心針。
此外,因應商廈供應過剩,當局應靈活改變閒置商廈用途。政府上月推出「城中學舍計劃」,多方面拆牆鬆綁,鼓勵市場參與將現有商廈或酒店改裝成學生宿舍的進度。過往商廈要改裝宿舍,程序複雜,需經城規會改劃土地用途,改建過程每個步驟需時6至9個月,耗時長、成本高。現在政府擴闊「酒店」用途定義,使其涵蓋合資格學生宿舍,又豁免補地價及允許保留過剩樓面面積,降低業界入場門檻,是值得肯定。
此舉既可增加宿位供應,以應付本地生和非本地生對宿位的需求,配合香港打造成國際教育樞紐,又可減少閒置商廈面積,並可因應改裝工程增加就業機會,可謂一舉多得。
同時,政府應重新評估商業地的規劃,尤其是北部都會區將會有龐大商業及創科用途樓面潛在供應,是否仍切合現實或未來需要,適時檢視並作出改劃,以免供過於求情況再出現,影響樓市。
香港目前商廈空置率上升的挑戰,需要多管齊下,以解決需求不足問題,更重要是政府改善經濟,讓企業恢復信心擴充業務,增加對寫字樓需求,助商廈樓價觸底回穩。
【你點睇?】特朗普於2025年8月25日宣布解除聯儲局理事麗莎·庫克的職務,您認為此舉對全球金融市場及美元國際地位的影響程度如何?►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