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科研轉化瓶頸,建生態催谷成果
26/08/2025
國家科技部向本港15間全國重點實驗室授牌,彰顯國家對香港科研實力的認可,為本港創科發展注入動力。但香港在科研成果轉化存在短板,包括人才、資金、數據等,當局應盡快打通這些關鍵節點,建立完整創科生態圈。
科技部部長陰和俊在授牌儀式上表示,期望在港的全國重點實驗室進一步強化使命定位,聚焦國家需求背後的科學難題,勇於探索科技前沿的無人區,力爭在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更多原創性突破,希望香港科技界放開手腳,不斷產出重大創新成果,培養創新人才。中聯辦主任周霽也期望香港能強化「產學研用」,推進科研成果落地,使更多產業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國家對本港全國重點實驗室寄以厚望,但從內地官員講話字裏行間,不難感受到內地認為本港創科步伐要加快,希望香港在創科發展上更主動和放開手腳,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作出更多貢獻。
招攬頂級人才,激勵轉化應用
香港擁有一流大學和科研人員,但大學的科研項目以學術性為主,應用導向不足,以致科研成果轉化率低。雖然香港市場不乏資金,但社會長期「重商輕工」,創科產業職位較少,人才結構失衡,企業也對科研投資意慾低,均制約創科發展。
香港創科發展在人才、資金、資源和數據等方面出現瓶頸,故有必要對症下藥出招,克服短板。
首先,當局重點要招攬科研人才,而涉及基礎理論研究、科技核心技術的人才,相信在業界屬頂尖科學家,不會主動提出循高才通申請來港,而政府官員也未必認識,很大程度靠大學自行招聘。當局應和大學加強溝通,針對國家五年規劃需求的戰略產業,要求推薦一些人選,再主動聯繫對方,以充足的資源及配套羅致其來港工作,豐富本港科研人才庫。
其二,要建立一套完善科研成果轉化機制。針對大學科研項目偏向學術性,當局要求大學優化考核機制,激勵成果轉化納入教授受聘和評核指標,並允許科研人員在成果轉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權,以此作為誘因,激發科研人員的轉化動力。大學應要求研究團隊建立需求應用導向的研發模式,從市場角度出發,務求能將科研點子快速轉化落地,避免閉門造車。
促跨境數據流,撬動風投興趣
香港要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產業,需善用與大灣區優勢互補的機制,打造「香港研發--深圳製造--東莞生產」的產業鏈條生態圈,中試轉化環節尤為關鍵。中試基地應以港深河套合作區為突破點,問題是深圳園區一早已投入營運,港府應加快香港園區進度,以便盡快在河套區建立跨境中試共享平台,加快半導體、生物醫藥的研發進程。
研發生物醫藥,新藥需要有足夠臨床數據支持才能推出市場。香港人口僅750多萬,市場規模較小,大灣區有逾8,700萬人口,雙方合作便有足夠數據支持新藥研發和落地推出市場,箇中關鍵是需要港府和內地磋商,打通跨境數據共享互通。
此外,科研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而研發過程並非一朝一夕可完成,如何解決資金瓶頸是另一難題。港府設立了100億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重點投資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5大產業。當局須想方設法,例如能否提供稅務優惠,甚或牽頭設立科研成果轉化風險池,撬動風投公司對相關初創企業投資意慾。
創科發展需要創意創新,陰和俊囑咐香港科技界放開手腳,這需要香港政府、業界突破思維束縛,破除機制障礙,打通困擾香港創科發展的瓶頸,為香港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將香港打造成國際創科中心,貢獻國家科技強國建設。
【你點睇?】特朗普於2025年8月25日宣布解除聯儲局理事麗莎·庫克的職務,您認為此舉對全球金融市場及美元國際地位的影響程度如何?►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