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調整宜有序 施政報告引前路
07/10/2022
本港樓價近月顯著回調,投行券商連日吹起淡風,更有預測今明兩年合計將急跌3成。綜觀歷史,本地鮮有經歷急劇跌勢,當前樓市並未重現相類挑戰,但急劇加息、暫未通關等壓力疊加,全年價量齊跌似難避免。現屆政府兩大土地房屋工作小組快將遞交「百日報告」,全城靜待施政報告展示出清晰前路和方向,如何引領樓市有序重回正軌。
息口遠遜97 政局有別84
投行近期普遍看淡樓市,高盛更從原本預期今明年分別跌5%和10%,下調至各跌15%,主因加息速度較預期快,而按息上揚也將繼續削弱負擔能力,令投資者卻步。
美國聯儲局今年開始激進加息後,本港樓市反覆向下,反映二手樓價的中原領先指數,年內跌了約8%。據大摩預測,今年應已大致跌定,瑞銀及花旗各認為將回升和下跌一點,那高盛會否過分悲觀?
本港歷來最痛的跌市急瀉了65%,一直從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持續至2003年沙士侵襲之後,小業主悲歌不絕。即使市場預料,美息將要再加1.5厘至明年初見頂,本港銀行的最優惠利率已不會再抽升至當年的雙位數水平,樓市壓力稍輕。
至於另一次跌約3成,則要回溯至1984年底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前風雨飄搖的3年。本港現時縱有人口外流,惟本地疫情走勢仍支持邁向「0+0」,且屢傳二十大後北上可望鬆綁,活水重臨料可穩住信心和經濟,同樣有別當年。
自從港府2010年引入額外印花稅(SSD),住宅單位24月內易手投機的比例,由最多逾兩成,跌至近年徘徊約1%。就算長綫投資者真如高盛所料,須待樓價急挫35%至40%,才重新尋求租務回報,市民住屋需求殷切,急於上車或換樓的用家,每每價格稍回調已願意承接,足以緩減樓價跌勢。
供應頭輕腳重 看政策局藥方
本港樓市長年背負環球最難負擔之名,樓價倘能有序回調,相信為不少人所樂見;惟一旦急跌,不僅去年摸頂人士極痛,2018、19年入市者亦惟恐掉進負資產行列。
據統計,今年首3季整體樓宇買賣合約登記僅4.7萬宗,按年下降了36.6%。特首李家超本月19日交出首份施政報告前,近日市民入市態度就更趨審慎。
現屆政府至明天便執政滿100日,財政司正副司長的土地房屋供應統籌組,以及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均須提交報告,待特首批示。各界翹首以待,不同政策局和部門如何應諾增加房屋供應,應對歷年「頭輕腳重」的積弊。
特首將為土地房策部門設立甚麼關鍵績效指標(KPI),施政報告會否因應政商界個別建言,調整買家印花稅(BSD),特別減免外來專才的稅負,又或因應樓市走勢,再微調逆周期措施,俱會影響買賣雙方,對當局穩住樓市的決心,以及未來樓價走向的判斷。
盼望房子住得更寬敞一些,大概是當前最大的民心。當前樓價回調已然成勢,但當局也得小心翼翼,以免樓市跌勢過急,挫損消費或投資氣氛,令仍見疲弱的經濟,再添變數。
【你點睇?】官小批准學生用簡體字應考惹爭議,前特首梁振英指繁體字是香港特色。你是否認同梁的說法?► 立即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