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重創經濟 棄政爭攜手救地球
25/08/2022
「馬鞍」來襲,本港風球高懸之際,世界多地都正受全球性極端天氣侵擾。中國、歐洲和北美同時出現嚴重旱災,威脅糧產秋收之餘亦衝擊工業生產。是次天災,發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各自都面臨巨大困難的最壞時刻,而且極端天氣勢只會愈來愈差,恐與世界經濟下行形成惡性循環。
中美歐俄等主要國家,此刻必須暫時擱置政治分歧,合作穩住經濟並抵禦氣候變化,方能避免全球皆輸慘局。
中國61年最旱 歐美更誇張
中國今年出現南旱北澇反常現象。長江流域夏季汛期反而枯竭,遭遇1961年以來最嚴重旱災,而北方則出現強降雨和洪澇。
秋收快要到來,極端天氣恐打擊收成。中國本是全球最大糧食入口國,旱災或令世界糧食供求格局進一步緊張。惠譽指,中國約四分三糧產來自秋收,今次收成會決定中央的全年糧產6.5億噸目標能否實現。
除了農業,極端天氣亦衝擊工業生產。水電和經濟大省四川缺電,至少1.6萬間企業限產停產,當中不乏富士康、福士、豐田、Tesla等外資企業。長江出海口上海同樣要限電,外灘罕見熄燈。
中國以外,其他主要經濟重地一同當災。拉尼娜現象下,東太平洋冷流將北半球西風帶推向更高緯度,令歐亞和美洲一些地區乾旱缺水。
歐盟報告指出,歐洲正面臨500年最差旱災,全歐47%地方泥土明顯缺水。萊茵河和多瑙河乾涸,影響歐洲發電和貨運。荷蘭銀行預期,今次萊茵河旱災損失會遠超2018年的50億歐元,而那次災害拉低了德國GDP 0.4%。
美國方面給出的數字更誇張。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稱,美國西部20年前已開始長期乾旱,現在更處於1,200年以來最壞境況。美國農業部預期,今年會損失40%棉花產量,是南北戰爭後重建時期以來最差。
今次全球天災時機可謂再壞不過。中國經濟放緩,樓市和控疫面臨巨大挑戰;歐洲陷入地緣衝突並爆發能源危機,工業萎縮風險日增;美國則為了遏制通脹而大幅加息。天災勢進一步干擾供應鏈,推高糧食和商品價格,令全球主要經濟體百上加斤。
氣候變化衝擊難以估量,拉尼娜現象通常維持9至12個月,但今次已進入第2年,料至少明年2月方休。聯合國亦指,水土流失和氣候變化下,全球乾旱次數自2000年以來已大增29%。
合作唯一出路 矛盾須暫擱
近年大國競爭升溫,要各國停止鬥爭並不現實,但暫棄歧見,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卻是全球自救唯一出路,畢竟極端天氣不講國界或意識形態。可惜俄烏戰爭至今半年仍未見盡頭,而美國更一再衝擊「一個中國」底綫,導致中美應對氣候變化合作暫停。就連處於起跑綫有利位置的北歐也陷入被動,丹麥哥本哈根日前宣布放棄2025年碳中和目標,認為達標現實條件不再存在。
北半球大旱正是大自然向人類發出的警號,地球已不能承受繼續變得更加危險。年底G20和亞太經合峰會,還望各方都能拋開成見,釋出善意,先合作穩住經濟,再騰出手來改善氣候問題,讓世界回到去年格拉斯哥氣候協議基礎。
發達國一方面要帶頭減用化石燃料,改用再生能源,另一方面須盡快兌現承諾,協助發展中國家綠色轉型。個別國家更不要在綠色科技相關領域搞陣營對抗、供應鏈排他,否則各國可能還未等到競爭分出勝負一天,就已經活不下去。
作為地球村一分子,個人方面亦要在衣食住行實踐綠色環保生活,如減少駕車坐飛機,改變飲食和購物習慣,齊來拯救地球!
【說說心理話】照顧者專欄作家:照顧者最需要的,是別人肯定他的付出,及認同他的情緒!分享照顧患認知障礙症長者心得► 即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