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師指導助脫貧 衝出劏房促上流
23/08/2022
特首李家超致力解決跨代貧窮,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昨日正式公布為期1年的「共創明Teen計劃」,由不同界別的友師協助貧困初中生開拓視野、規劃人生,以及提升必要技能。
當局要讓劏房少年對生活保持冀盼,不能只擬定短期試點計劃,更要持之以恒協助他們擴濶社交圈子,把握經濟轉型機遇,開創明天。
貧窮限制想像 留原區囿眼光
計劃首階段會揀選2,000名中一至中三、居於劏房的弱勢社群學生,由義工友師協助籌謀職場生涯,並指導善用當局分批派發共1萬元。入選少年可上堂增進解難、溝通,以至語言和體藝等能力,也有機會參觀公營機構、西九文化區,以及嘗試坐飛機等。
據陳國基表示,由掌握資源的政府牽頭「官商民」三方協作,料比坊間相類計劃,更能羅致奧運金牌劍手張家朗等星級導師,初步接觸不少企業已提出「捐錢出人」,反應極為正面。
不過,事前已可預計到一些問題,比如全港有逾22萬人居於劏房,只怕當前試點計劃僧多粥少,同屬弱勢的公屋戶難望參與;要發展出「舊生會」,讓學生未來充當友師,當局須扭轉做事僅有「頭威」,並嘗試建立出持續機制;年輕導師一對一指導學生無疑可減少代溝,改以多名友師帶隊,卻可互相補足人生和職場閱歷,帶來更多裨益。
本地網民愛以「貧窮限制想像」自嘲,但倘若青少年長年蝸居劏房籠屋,鮮少跨區活動,的確很可能囿限其眼光,也只有親身結識靠努力成功人士,受困學生才能保持衝出劏房的憧憬。
慈善團體青年新世界近日的民調顯示,近7成港人認為,出生於富裕家庭會主宰小孩未來發展。市民普遍抱持如斯無力感,或因港大2010年的實證研究也曾指出,當父親擁有大學學位、專業資格或高收入,子女普遍更易有相近發展,促成跨代富裕。
識人好過識字 哈佛證有根據
廣東俗語有云「識人好過識字」,哈佛大學經濟學家Raj Chetty牽頭的新研究證實,人脈可成脫貧關鍵。他們分析美國7,000萬名facebook用戶數百億段友誼後發現,單單把一個居於貧困郵政編號的小童,放到一個高低收入人士易於結成好友的社區,他成年後收入便可增加兩成,與讀畢一個4年制學位效用相若。
研究未能斷言促成上流機制,惟推論高收入者或可幫助基層友人求職,或成為對方楷模,又或促使他們建立志向或行為規範。Chetty又發現,不同收入人士成功建立友誼的概率,因場景而異,宗教場所最易,高中又比大學好,故政策上可考慮保送基層學生到私立中學。
由於本港上世紀80、90年代中期經濟起飛,住戶入息可緊貼樓價升幅,客觀上較易上流,甚至靠買樓致富,但近年增長放緩、甚至倒退,社會愈來愈多大學生,卻未必有足夠高薪職位可悉數吸納,結果出現階級停滯或下流。
還望師友計劃的指導和培訓,可令草根少年更早認清個人潛能和社會發展走向,利用資助及早培養能力和興趣,建立更廣闊人脈,以便投身更理想行業,開創更亮麗前景。
【你點睇?】官小批准學生用簡體字應考惹爭議,前特首梁振英指繁體字是香港特色。你是否認同梁的說法?► 立即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