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內容由人工智能根據現有市場數據及新聞來源生成,僅供參考。其內容不代表《經濟通》之觀點或立場,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鑒於AI生成資訊可能存在錯誤、遺漏或偏差,用戶應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或諮詢專業意見後再作出投資決定。《經濟通》對因依賴本內容而導致之任何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中共中央2025年10月24日發布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以「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為首項戰略任務,中國製造業規模連續15年全球第一,將培育新興產業及布局量子科技等未來產業,並首次提出建設航天強國。
事實要點:
▷ 中國製造業規模連續15年全球第一(唯一性描述)
▷ 十五五規劃首項戰略任務為「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
▷ 首次提出建設航天強國(唯一性描述)
▷ 新興產業含新能源、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含量子科技、腦機接口
▷ 擴大內需聚焦「投資於人與物、提高民生投入、整治內捲競爭」三關鍵
【FOCUS】「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十四五即將收官,中國於十五五(2026至2030年)有何關鍵部署?若以一字曰之,無論是高質量發展,還是科技自主自強,無論是投資於人,還是區域協調發展,都指向「實」,即實體、實幹、實效。背後核心邏輯,是十二五(2011至2015年)以來的「戰略機遇期」,正式轉向「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欲在鬥爭中發揮「歷史主動精神」,必拼實力。
*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
為期4天的中共二十大四中全會,周四(23日)通過十五五規劃,並公布會議公報,被視作十五五藍圖的提綱挈領式指引。
據中共中央周五(24日)發布會解讀,明確把「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擺在戰略任務的第一條。有何玄機?不妨看看周二(21日)《人民日報》、《紐約時報》的兩篇文章。
前者引述最高層稱,「一個國家一定要作出正確的戰略選擇,我國是一個大國,必須發展實體經濟,不斷推進工業現代化、提高製造業水平,不能脫實向虛」;後者則以「貿易戰的另一張王牌?」為題,指對全球關鍵物資供應的控制權之外,北京還擁有蓬勃發展的工廠。
*新興及未來產業獲點名*
中國製造業規模已連續15年全球第一,未來5年,勢要以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太、低空經濟),前瞻布局未來產業(量子科技、生物製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慧、第六代行動通信),重點領域(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高階儀器)攻關決定性突破,加速興建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首次提出)、交通強國、網絡強國。
此外,對於備受關注的如何擴大內需,發布會解讀指,要把握好「拓展增量、提升效益、暢通循環」三個關鍵,分別指向:一,投資於物和投資於人緊密結合,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二,提高民生類政府投資比重,紮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三,綜合整治「內捲式」競爭,堅決破除阻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
*主動作為取代被動應對*
無論是科技自立賦能實體經濟,還是建設強大國內市場,歸根到底,都是基於未來面對「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重大考驗的判斷,以及「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政策立場。
值得一提的是,四中全會會議公報提及,「以歷史主動精神」克難關、戰風險、迎挑戰,換言之即是主動作為,而非被動應對。聯想北京近日就稀土長臂管轄、對美船隻徵收特別港務費、調查英偉達及博通等頻頻出招,正正是把握戰略主動。
從此角度看中美下周的元首會晤,特朗普關注的「土豆泥(稀土、大豆、芬太尼)」三大議題會否取得重大突破?基於「歷史主動精神」的立場,北京勢寸步不讓、除非交換。
【你點睇?】「粵車南下」最快11月實施,邵家輝冀當局根據路面承載力逐步放寬名額,你是否認同?► 立即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