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延期換空間,務實處理符利益
13/08/2025
昨午是中美關稅談判最後期限,雙方同意再延期90天。延長休戰期是意料中事,因中方有足夠籌碼與美方周旋,令美方不得不認真看待,加上彼此分歧大,爭取更多時間談判,免關稅戰升級衝擊經濟和市場,更合乎彼此利益。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4月初宣布全球對等關稅,其中將進口的中國商品關稅大幅提升至145%,中方隨即對進口的美國商品徵收125%反制關稅,引發環球市場動盪,特朗普惟有退讓,宣布暫緩徵收關稅90天,並與各國談判。中美雙方5月12日達成為期90天關稅休戰協議,美國將對華關稅降至30%,中國則將對美商品關稅降至10%,並同意恢復稀土出口。
日本、歐盟、南韓、越南等經濟體大多趕在8月1日談判期限前,跟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像中國這樣在昨天限期屆滿時再獲延期是絕無僅有。不過,延長關稅休戰期是意料中事,近日美國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已多次放風會延期,箇中原因相信與中方有底氣跟美國奉陪到底,促使美方要認真對待中方這個談判對手。
極限施壓無效,美中認真談判
特朗普宣布向全球加徵對等關稅,說穿了是其一貫極限施壓伎倆,目的是製造危機感嚇唬對手,逼對方在談判桌上讓利,任其宰割。這招應用在多國身上可謂無往而不利,可是套用在中國身上卻發揮不了作用,一來中方在七年前已領教過,積累了一定應對心得;二來中國製造業與美國企業互相倚賴,特朗普祭出關稅大棒形同施展七傷拳,既傷人又傷己,得不償失。
特朗普在國內也面對重大壓力,尤其是首季度就業數據經修正後表現不佳,盡管這跟關稅戰之間的因果關係尚難明確界定,但民眾普遍認為兩者有關聯。一旦中美關稅戰開打,將影響到美國民眾無法在11至12月節日購買到價廉物美的中國商品。因此,特朗普將談判期延長至11月,好讓美企有充裕時間進口中國商品,以應對節日的購物需求,以免推高通脹。
此外,特朗普眼見中國頂得住關稅大棒的威脅,也明白到困擾中美關係的癥結涉及結構性問題,並非單靠關稅便可解決,只能收起大棒,與中國認真坐下來談判。
中國以拖待變,為國芯爭時間
雙方經過幾個月來的接觸,已摸清對方可打的牌和自身打每張牌的效果。特朗普在關稅談判前開腔,一邊要求中方將採購美國大豆量增至4倍,另一邊又擺出一切可交易的姿態,允許英偉達和AMD可向中國出售降級版AI芯片,但條件是將其15%在華銷售收入上繳美國財政部,至於高端芯片如Blackwell須削減多達50%性能才可輸華。
中方一直想買芯片和高端科技產品,但「閹割版」芯片卻未必可滿足中方要求。不過,中方有稀土作籌碼,牽制美國軍工業和汽車製造業,讓特朗普不得不在芯片出口作出讓步,同時採取以拖待變策略,以空間換時間推進國產芯片推出的窗口期,尤其華為昇騰920芯片性能已接近英偉達H20。由於中國已與巴西簽署巨額大豆合約,突然改買美國大豆所涉及的違約金,違約金誰付須解決。
儘管中美各自有盤算,今次雙方同意擱置分歧,各取所需,同意延長談判期,反映談判仍是優先選項,可合作的盡量合作,不涉國安的事項也可通過溝通、磋商,尋求解決方法,是務實做法,對雙方均有利。各界期望中美能繼續以務實態度處理問題,即使未來90天談不攏,也可以加時再加時,長遠討論出一份彼此可接受的經貿協議,使雙邊關係穩定下來,並為全球提供穩定產業供應鏈,既合乎雙邊利益,也是全世界最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