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優勢續升級,創科突圍待破繭
30/06/2025
行政長官李家超上任三周年,提出破繭求變的願景,點出了香港未來的機遇與挑戰。三年來,本港在傳統優勢產業如金融業持續領跑,然而,創新科技方面,尚未產生標誌性成果,需更明確的方向與策略。
從第一年的「高瞻遠矚」到第二年的「乘風破浪」,再到今年的「破繭成蝶」,李家超透過形象化的比喻鋪陳施政理念。首年行山,象徵遠見與思辨;次年坐輪渡,強調勇氣與實幹;三周年談破繭,則象徵香港正處於改革關鍵階段,準備振翅高飛,點出制度改革與產業轉型的重要性。
過去三年,香港在傳統優勢產業方面表現維持穩健,「三中心一高地」有實質推進,尤其金融方面,繼續穩居亞洲首屈一指的地位,除了新股上市活動逐步回暖,政府推出的《數字資產發展政策宣言2.0》,以及立法會通過的《穩定幣條例》,進一步奠定了本港在全球數字金融競賽的領先位置,為經濟注入動力。
明確產業定位,構建市場信心
然而,環視全球發展大勢,數位化、綠色轉型與創新科技已成主流趨勢。發展創科是經濟多元化的必由之路,更是提升本港整體韌性的關鍵,若本港僅滿足於維持現有優勢,將錯過發展紅利,但在這攸關未來增長動能的領域,仍是香港的短板。
回顧內地經驗,深圳新型工業貢獻達本地生產總值(GDP)的35%、杭州約30%,兩地共通之處在於研發投入比重大,分別佔GDP約6%與4%。反觀香港,研發投入比重僅約1%,且主要來自政府,私人界別參與不足,整體創科生態發展動力偏弱。
要真正打造具國際競爭力的創科生態圈,當前首務是加速規劃一條清晰可行的創科發展路徑,產業定位若模糊,市場便難以作出投資判斷,政策若碎片化,企業與人才便不敢押注。香港應提出具體的技術主攻方向與分階段目標,配合土地規劃與人才政策,為各界構建清晰預期與持續信心。
加快制度接軌,釋放協同潛能
河套深港創新及科技合作區是香港創科戰略的核心,但仍須加快進度。除了硬件建設,更需落實「人流、物流、資金流、數據流」四大要素的互通整合,例如啟動無人機物流、簡化人員跨境流動、放寬科研數據傳輸規則等。當政策連貫、制度清晰,方能有效吸引私人資金投入,加速創科經濟成形。
值得肯定的是,政府正積極借助外部力量。特首顧問團新近吸納了重量級科技專才,包括來自「杭州六小龍」的科技企業創辦人--韓璧丞(強腦科技)與王興興(宇樹科技),體現了開放心態與借力思維。
這些熟悉創科發展脈絡的產業領袖,可為香港提供戰略建言,也有助本港對接內地政策及龍頭企業,將創科鏈延伸至大灣區與全國市場,在國家科技發展大局中爭取一席之地,並充份運用「一國兩制」框架下本港的制度優勢,將內地的創科資源與網絡引入香港,以港為橋,走向國際。
李家超提出「破繭成蝶」,強調求變,但破繭從來不易。當前的香港正處於「化蛹成蝶」的階段,猶如即將破繭的蝴蝶,充滿潛力卻也面臨考驗,關鍵在於掙脫的決心,如特首所講,寧願做艱難的改革者,也不能做安逸的停滯者,唯有打破陳規,迎難而上,齊心耕耘,本港才能真正蛻變,完成轉型,實現高飛,綻放新的光芒。
【香港好去處】2025去邊最好玩?etnet為你提供全港最齊盛事活動,所有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