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甦轉型步伐異,積極改革惠民生
24/06/2025
香港疫後經濟復甦不平衡,國際金融中心展示韌性,強勢回歸,惟地產、零售和餐飲等行業都深陷轉型陣痛,市民體感的經濟涼意,與統計數據向好勢頭反差明顯。
港府面對當前局面,有必要本著改革思維,更積極從制度設計著手,構建強效誘因,加速產業轉型和重構,確保經濟發展成果能夠惠澤民生。
現屆政府統領本港疫後復甦,確有不少成果。本港經濟連續9季按年增長;股市重拾升軌,今年來日均成交超過2,400億元,IPO集資額亦暫列全球第一。
不過,統計數字亮麗之下,本港多個行業仍在變局中步履蹣跚。核心購物區街舖空置率創近4年半新高,反映本地零售、餐飲業艱苦經營。港府此前推出的中小企百分百擔保特惠貸款,壞帳率截至5月底達16.1%。
涓滴效應減退,制度急需創新
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固然必須繼續推進,惟單靠金融業推動經濟全面復甦,力度已變得不足夠。過去行之有效的涓滴效應逐漸減退,就是制度必須改革之時。如何靠創新讓經濟動能穿透各環節,已是港府的必答題。
消費者喜好和社會文化急變,零售和餐飲業要生存,須由單純銷售產品,向銷售差異化體驗方向轉型;鬥的不是便宜,而是持續的意念創新。谷子經濟自是近日備受矚目的案例;特式產品加上善用社交媒體宣傳的人氣烘焙店,長期存在的排隊人龍成為人氣指標。
問題是,本港租金與人力成本高昂,往往成為企業投資轉型難以逾越的障礙。為此,政策需要改革創新,從多方面提供誘因。
一方面,政府應積極拓闊企業的試錯緩衝帶,支援中小企升級轉型、市場拓展相關基金,應降低申請門檻、擴大覆蓋範圍。當局可考慮,為果敢創新、有意引入AR試衣間、AI口味定制等沉浸式科技的企業,給予財政補貼或其他誘因。
另一方面,港府需要促進社會各持份者確立轉型共識,並本著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原則,推動租金與稅制改革。
共擔轉型風險,建設創科動能
例如,當局可利用商業地產空置率高企,消化需時的機遇,設立優惠傳導機制,鼓勵業主將閒置商場轉型為「創新體驗實驗場」,零售和餐飲業者則可獲得租金優惠。如此將有利各方協力降低轉型難度,讓尖沙咀商場結合購物與藝術、天后商廈變Web3生態圈的模式舉一反三,遍地開花。
再者,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確立本港長遠競爭力,有必要把香港金融優勢充分轉化為創科動能。
創科企業初期面臨融資難題,而本港「天使輪投資」依然相對薄弱。政府資助配對投資計劃至今讓121間企業獲計劃投資,累計金額5,200萬港元。當局應強化「官產學研」結合,研究推出政府和市場一同參與的投資機制,吸引更多風險資本進場,完善創科融資生態鏈。
又如,科學園和數碼港旗下知識產權(IP)逾700個,但商品轉化率不足。港府可參考新加坡的官產合資IP收購基金,優先收購本土科研專利並授權企業使用,降低技術商用門檻。
香港經濟必須轉型。當局宣示機遇大於挑戰,社會更期待港府彰顯改革的勇氣,以制度和政策創新把經濟成果擴散至不同階層,將金融中心勢能傳導轉化為全民獲得感。唯有讓中小企和青年獲得希望、創造機遇,香港方能在大變局中行穩致遠。
【香港好去處】2025去邊最好玩?etnet為你提供全港最齊盛事活動,所有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