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強颱風樺加沙以堪比2018年山竹的威力掠過本港,幸好未有造成嚴重破壞,但多區出現水浸。這些熟悉的水浸黑點,再次暴露某些地點基礎設施的脆弱性,面對極端天氣常態化,港府須加大投資改善水浸黑點的工程。
被形容為今年西太平洋「風王」的樺加沙,在吹襲本港期間帶來強風暴雨和巨浪,天文台曾發出10號風球。樺加沙遠離香港,當局暫時接獲896宗塌樹、19宗水浸和4宗山泥傾瀉報告,另有90人受傷。政府對風後災害進行評估,認為情況可控,有充足時間清理塌樹和受損毀設施,毋須頒布「極端情況」讓市民繼續停工停課。
樺加沙帶來的破壞力不及山竹,相信與港府在風前做好各項防災的超前部署,包括巡查和清理容易淤塞而出現水浸的地點、修剪有可能倒塌的樹木等,而市民亦做足防風措施,成功減低風暴對建築物的直接破壞。但風暴受天文大潮影響,沿岸水位普遍上升至海圖基準面3.4米,造成較大破壞,不但令杏花邨和鯉魚門的水浸問題無法避免,海水倒灌也令城門河水位上漲淹沒行人路,巨浪還把將軍澳南海濱公園、長洲沙灘淹浸。
老問題新常態,擋水板僅治標
事實上,每次打風或下暴雨,香港東岸如杏花邨和鯉魚門總是水浸黑點。究其原因是該處地勢低窪,易受風暴潮影響,加上排水系統部分設計標準滯後於氣候變遷下的雨量強度和海平面上升速度,當海水水位上升並越過防波堤容易出現海水倒灌,造成嚴重水浸。
這種老問題,在極端天氣新常態下易被急遽放大,單靠在強颱風來襲前架設可拆卸式防洪牆和擋水板,以及部署排水機械人,並不足以應對長遠風險。每次風後清理與賠償,耗費的社會成本相當大,因此政府有必要對水浸黑點作長遠基建投資,改善其排水和防浪能力,以免水浸事件反覆發生。
港府近年重視公共基建設施應對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的能力,由土木工程拓展署統籌的「氣候變化基建工作小組」,前年完成350個重要基建設施的極端天氣抗逆力評估,並由相關部門制定提升抗逆力的措施。土本工程拓展署也完成一項沿岸災害研究,識別了26個高風險的沿岸低窪或當風住宅區,並制定改善工程和管理措施,當中6個地區已完成,11個地區的改善工程將於2027年完成。
為提升防洪基建,渠務署去年批出多項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合約,為黃大仙、觀塘、九龍城、大埔、沙田和石硤尾建造6個總容量逾20萬立方米的地下蓄水池,以及在港島東筲箕灣建造雨水渠,工程會在6年內陸續完成。
參考外地經驗,建設海綿城市
看來政府對改善杏花邨和鯉魚門水浸問題仍未有具體方案,應認真考慮為前者建地下蓄水池,為後者擴建排水系統。地下蓄水池是解決水浸黑點的有效方法,上環過去是水浸黑點,俗稱「海味街」的永樂街一帶更是重災區,令店主損失慘重。隨著上環雨水泵房在2009年啟用後,把從低窪地帶收集得來的雨水導流至地下蓄水池,水浸便鮮有發生。
面對氣候暖化導致極端天氣頻生,引發更多颱風和暴雨,故治理水浸須有周詳的規劃,除了投資興建能應對極端天氣的韌性基建外,亦要結合海綿城市理念,在可能的地區增加透水鋪面、雨水花園,並重視自然生態系統,以減輕水患衝擊。
政府可參考外地治理水浸經驗。荷蘭是個大片土地低於海平面的國家,當局不惜斥巨資和花幾十年時間,在多條主要河流出海口興建大型防洪系統,涵蓋堤壩、防潮閘、抽水站等,當中一條長達9公里的活動式防潮閘,平時保持開放,維持海水流通與生態環境,當預測到暴風潮來襲時,會自動關閉阻擋海水倒灌。日本東京都政府在崎玉縣春日部興建深達50米的排水設施,透過5座巨大蓄水井,將暴雨期間的雨水導流到地下蓄水池,再排出海,以免首都圈水浸。
水浸黑點要擺脫「逢風必浸」的循環,港府須加大投資力度改善黑點基建的排水系統,而投資須融入海綿城市理念,才能打造韌性城市。
【說說心理話】舉辦「XO異彩藝術家奬」,讓「腦力多元」人士透過創作藝術建立自信,將負面的能量化為正向►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