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0/2025
網約車能否成功變數極多
政府本周三將就《2025年道路交通(修訂)(網約車服務)條例草案》在立法會提出三讀,成為本屆議會審議的最後一條重要法案,當中設立的法律框架為未來網約車市場定調,但關鍵細節諸如收費模式、發牌數量以及配套程序,仍須明年透過附屬法例的方式處理。政府在爭議不算激烈的情況下,近期依然不斷四出游說,顯示高層不敢掉以輕心。筆者近日與熟知行業情況的朋友討論有關問題,朋友認同政府工作認真謹慎,惟最終網約車制度落地後能否成功,現實的變數仍然極多。
事實上,過往政府在的士改革上屢屢受制於制度束縛,未能有效提升服務水平,近日推行車隊制亦仍未達到預期效果,使到整體出租車行業的效率與服務質素長期停滯,因此這次網約車規管必須一舉成功,但政府一向不擅長應對市場變化,為減低政策與現實的錯配,政府唯有先構建一個制度框架,再採用「摸著石頭過河」的策略,循序漸進地調校細則,所以政府才趕快在今屆議會完結前通過主體法例,以便明年有充裕時間研究執行細節。
在這一宏觀框架下,能否吸引足夠司機投身網約車,成為第一道考驗。法案中「人車綁定」的規定要求司機必須是車主,司機不能租車經營,目的在阻止許可證炒賣與剷除黑工,但也失卻了共享經濟的核心精神,加重了經營成本,導致潛在司機卻步,特別是目前網約車司機不少是租車經營、兼職性質。政府最終了解到問題所在,才急急將網約車車齡上限由七年放寬至十二年,要求遠低於的士車隊的三年,等如大幅降低入行門檻。
網約車法案中「人車綁定」的規定,,司機不能租車經營,目的是阻止炒賣與黑工,但失卻了共享經濟的核心精神(Envato)
其次,發牌數量的安排關係到市場供需平衡,政府預計起步階段不會發出太多牌照,避免對傳統的士帶來即時衝擊,但若限制過嚴,網約車無法形成足夠規模以達致響應即叫即到的服務標準,最終難以留住乘客。當務之急是透過數據模型與市場試驗,避免一刀切式的固定配額,並保留彈性調整機制。
再看收費機制,網約車採用「市場主導」的動態定價,現行的平台是根據需求、時段、地點與氣候等因素隨時調整車費,若新制沿用此模式,在缺乏透明度或監管介入時,或許會出現暴漲暴跌的情況,損害客戶信心。政府必須保留緊急時刻干預權,並建構公開可查的算法架構,確保消費者在享受彈性定價紅利之餘,不會被劇烈波動所困擾。
此外,的士業與網約車之間的競爭並非零和遊戲。政府強調兩者應互補,但網約車往往具備更靈活的調度、優化的配載路徑和更具吸引力的佣金分成,對傳統行業無疑造成壓力。要達至行業共融,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必須考慮到的士業的定位及發展配套,使其有力對抗新興市場競爭。最後,正如筆者數月前指出,網約車司機的責任隨著行業合法化而加重,亦將不利於經營環境。除了須購買保險外,司機需按實收入繳稅,這些附加成本有可能轉嫁至乘客票價或侵蝕司機利潤,變成市場運營的不穩定因素。
網約車能否在香港紮根,關鍵在於政府能否在立法與執行中把握適度的靈活度,既維護法治與公平競爭,亦要避免誤判市場的供求變化。未來,若法例能順利落地並持續優化,香港的出行生態將迎來真正的轉型時代;否則,一旦偏差過大,不僅浪費政府資源,也可能重蹈的士改革的覆轍,錯失了由市場創新推動城市出行升級的良機。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送禮活動浪接浪!想緊貼著數活動消息?即Like etnet 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