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0/2025
量子計算 | FOCUS | 算力擴軍「貪吃蛇」,量子諾獎有啟示
左右通吃、一脚踏兩船……AI軍備競賽愈來愈似「權力的遊戲」。繼奧特曼同時下注兩大死對頭英偉達、AMD後,老黃亦不甘示弱,同時下注兩大死對頭OpenAI、xAI。不過,隨著最新諾貝爾物理學獎揭盅,為未來更穩定的「量子比特(qubits)」奠定基石,會否令現時各巨頭all in的算力軍備競賽,最終陷入「貪吃蛇」式悖論?
AI利益共同體左右通吃
政客擅長的合眾連橫、華爾街擅長的無本生利,獲科技巨頭進階至「算力-GPU-現金流」的龐大AI利益共同體。
就在周一(6日),9月底獲英偉達承諾投資1000億美元的OpenAI,跟英偉達的直接勁敵AMD達成戰略合作,將使用AMD晶片部署高達6吉瓦的算力,刺激AMD股價單日狂飆24%,被戲稱為「奧特曼拿老黃(Nvidia)的錢投蘇媽(AMD)」。
OpenAI宣布跟英偉達的直接勁敵AMD達成戰略合作。(AP)
原本以1000億美元投資,向OpenAI鎖定10GW訂單的英偉達也不甘示弱,最新據報將以20億美元向OpenAI的勁敵xAI進行股權投資,並將自家GPU部署至馬斯克的數據中心帝國Colossus2。
加大拐點提前到來可能
英偉達、OpenAI領銜晶片、算力為核心的AI戰略深度綁定,拉攏盟友頗有各懷鬼胎的意味,背後皆因「贏者通吃」的巨大誘惑。無論是xAI位於田納西州的Colossus2,還是OpenAI的10吉瓦+6吉瓦藍圖,乃至微軟最新在威斯康辛加碼第二座資料中心,對意味對Blackwell、Rubin、MI450等頂尖GPU的需求勢未到頂。
最新諾貝爾物理學獎揭盅,為未來更穩定的「量子比特(qubits)」奠定基石。(AP)
不過,依賴晶圓製程、架構優化、材料創新的「三管齊下」,現實物理世界所追逐的算力升級終有極限,下一代算力格局重構直指量子計算。而繼老黃將「非常有用(very useful)」的量子電腦問世時機,從「20年」改口風至「未來幾年」後,最新諾貝爾物理學獎加持的量子力學宏觀化,無疑加大了拐點提前到來的可能性。
GPU、QPU主混合運算
三位諾獎得主於80年代的一系列實驗證實,存在於微觀世界的量子穿隧效應(Quantum tunneling effect),能夠於宏觀系統中呈現,且在掌心大的裝置上可觀測和操控。由於其是使用超導體建構此特殊電路,相當於間接背書了目前Google所採用的依靠超導產生「量子比特(量子計算算力的關鍵)」的技術路線。
Google去年底推出的量子晶片Willow擁有105個量子比特,能夠在不到5分鐘時間,完成現有超級計算機需要「接近永恒」才能完成的計算。相比Google,同有布局量子計算的英偉達,最新投資的量子計算新創公司PsiQuantum、Quantinuum,分別採用光子路線、離子阱路線。值得一提的是,英偉達3月舉行首屆量子日,Google並未獲邀。
Google去年底推出的量子晶片Willow擁有105個量子比特。(AP)
換言之,當巨頭們如「貪吃蛇」般拼命擴張,令「蛇身」背負愈來愈多的GPU、資料中心,量子計算所預示的未來,已非算力的線性增長,而是新的範式轉移。盡管GPU、QPU未來相當長時間將主宰混合運算之路,但諾獎冥冥中暗示,一盤全新的「權力的遊戲」大戲正在開啟。
撰文\:金子安
送禮活動浪接浪!想緊貼著數活動消息?即Like etnet 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