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30/09/2025

古道行:鄉郊保育教育試驗計劃,學生實地考察認識可持續發展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Ada Chow

    Ada Chow

    Ada Chow

    資深公關∕ 活動策劃人,熱愛生活,以簡單的視角解讀數碼與生活的關係。

    智叻生活

  在當今快速變化的社會中,文化、創新科技與人文精神的結合顯得尤為重要。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我們面臨著如何在數字化時代中保護和傳承我們的文化遺產的挑戰。結合這三者,我們可以創造出更具意義和影響力的社會。

 

  文化是我們身份的核心,包含了歷史、傳說、藝術和價值觀。通過文化活動,如藝術展覽、音樂會和社區活動,我們不僅能提高公眾對本土文化的認識,還能促進社區凝聚力。這些活動不僅是娛樂,更是讓人們重新連結和理解彼此的重要途徑。

 

  創新科技能為文化的傳承和推廣提供新的平台。例如,虛擬現實(VR)和擴增實境(AR)技術可以讓人們以全新的方式體驗文化遺產,無論是虛擬參觀博物館還是重現歷史場景。此外,數字媒介如社交媒體和移動應用可以幫助藝術家和文化工作者觸及更廣泛的受眾,創造出更具互動性的文化體驗。

 

  人文精神強調對人類經驗的關注,鼓勵我們在科技進步的同時,保持人性化的價值觀。在推動科技發展和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始終關注人類的需求和情感。這意味著在設計科技產品和文化活動時,考慮社會的多樣性和包容性。

 

  今天在喧囂的都市生活中,我們不時會嚮往清靜的鄉郊生活,想漫步在憩靜的小徑,置身於翠綠的山林,欣賞鄉郊的人文景觀。天主教香港教區「古道行」工作小組正致力於保護這些寶貴的鄉郊資源,並將之融入教育,讓下一代學會珍惜我們的家園,可持續地使用鄉郊的自然和人文資源。

 

  自2023年起,「古道行」獲鄉郊保育辦公室的鄉郊保育資助計劃(CCFS)所資助,在西貢地區展開為期兩年的「鄉郊保育」教育試驗計劃。此計劃帶領十間小學的學生深入探索北潭涌的鄉郊環境,望能藉此培養學生保育鄉郊的意識,學習如何欣賞和愛護寶貴的鄉郊資源,促進鄉郊的可持續發展。此外,計劃也希望藉師生的回饋,研究在校推行「鄉郊保育」教育的成功因素,以及製作適用於高小學生(小四至小六)的「鄉郊保育」教材。為期兩年的計劃正邁向尾聲,現回顧一下這段期間計劃已開展的工作。

 

實地考察活動:「小村民的植物考察之旅」

 

  過去兩年間,「古道行」分別帶領十間小學的學生完成一次保育課程。課程包括三部份:室內理論課、戶外考察課和討論及反省課。十間學校分別安排了不多於30位高小學生,以一位導師對八位同學的比例,與同學遊走於北潭涌,認識當地的歷史文化及自然生態。雖然計劃只以北潭涌為試驗點,但教材的設計也涵蓋了蛋家灣、西灣、白沙澳以及黃毛應村,而這五個地點的特色會與不同的保育主題結合,盼能帶動學生學習。這些教材將於計劃完結後上載於「古道行」網站,歡迎各學校及老師自由下載及使用。

 

  第一輪的鄉郊保育課程在北潭涌進行。導師首先去了學校,教導學生關於鄉郊保育的基本知識,簡單說明鄉郊保育教育的四個主要範疇,包括鄉郊保育的概念、鄉郊的自然生態、鄉郊的文化遺產、鄉郊保育的方法。然後,導師帶領學生前往北潭涌進行兩個活動,包括認識北潭涌植物的「小村民的植物考察之旅」,以及以角色扮演方式經驗以前的村民如何製作石灰某生。最後導師帶領學生反思人與大自然及歷史文化的互惠關係,並激發他們對鄉郊保育的承擔感,實踐生態及文化保育。藉着反思課,學生分享實地學習的過程與體驗、並願意積極行動,選擇適當的個人行為或與別人協作,定立實踐鄉郊保育的目標,最後作出保護鄉郊的承諾。

 

學生扮演村民,以遊戲卡方式學習製作石灰的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古道行」希望可以協助老師裝備相關知識,以繼續在校園內推廣鄉郊保育。因此,學校可以請「古道行」到校帶領他們的老師進行實踐工作坊,由經驗豐富的導賞員分享他們的技巧與心得。

 

  西貢「鄉郊保育」教育試驗計劃不僅是一個教育項目,更可視為一個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計劃有五大目標:一,加強價值觀教育,包括國民身份認同、本土文化和可持續發展價值觀;二,豐富全方位學習經歷,進行跨學科學習、增強溝通能力及語文能力;三,增加學習多樣性,如加入宣傳錄像、團體遊戲、短劇和創作藝術等元素;四,強化STEAM教育,讓學生認識生物多樣性、實地收集數據和運用資訊科技完成任務,訓練自主學習能力;五,涵蓋生涯規劃教育,認識不同行業的工作,如環境保育工作者、生態教育工作者、導賞員、農夫、修道人等多元職業。

 

  計劃希望透過讓學生深入認識西貢的自然生態和人文資源,啟發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責任感;讓學生了解政府如何通過保育、活化和小型改善工程,保護珍貴的自然及人文資源,為已近荒置的偏遠鄉郊注入動力,促進可持續經濟活動;盼學生也認識到山野無痕、生態旅遊和城鄉共生等概念,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和行動力,成為真正的環保先鋒。最後,我們希望能全方面裝備學生,以面對未來種種挑戰。

 

老師分享會

 

  讓我們一起支持「古道行」的鄉郊保育教育計劃,共同為傳承文化、保護家園而努力。

 

  當我們利用科技來擴展文化的影響力,同時保持對人文價值的尊重,能創造出一個更加包容和富有創意的社會。這不僅增強社會的凝聚力,還能激發創新思維,推動經濟和文化的雙重繁榮。

 

  持續就是一份堅持,只有在不斷的努力下,我們才能真正實現文化、科技與人文精神的融合。讓我們共同努力,將這些價值觀融入生活,成為社會進步的推動者。透過這種全方位的整合,我們可以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讓文化在科技的助力下生根發芽,並在每個人的心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獨家優惠【etnet x 環球海產】用戶專享全場95折,特價貨品更可折上折。立即使用優惠代碼【ETN1WWS】,選購五星級酒店級海鮮► 立即瀏覽

我要回應

你可能感興趣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精選影片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