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7/2025
書展2025選讀:《潮濕的記憶》——林方偉研究劉以鬯南洋作品的浩瀚工程
Alex Lai
Alex Lai
前半生為傳媒人,曾於多本中外雜誌刊物、蘇富比及新世界集團供職,過去十年涉足水墨文化推廣、策展與輔導治療,唯難改囤積居奇,及蒐集香港文化事物習慣,持續學習「斷捨離」,琢磨「收」與「藏」的故事。
IG: @alexsklai
香港‧寶‧藏
逢周三更新
南洋風情除了喇沙、肉骨茶、蔡瀾的家鄉,從來混雜如香港,憑藉這點,與「雙城研究」,勾起新加坡資深文化記者、作家林方偉跟公司請假,發掘研究已故作家劉以鬯(1918-2018)旅居新加坡時期(1952-1957)作品的興趣,並結集成由香港「本事」七月出版的《潮濕的記憶》,在新加坡忙完《城巿閱讀節》後,便來香港出席書展談他這本新書。
「潮濕的記憶——劉以鬯南洋短篇作品全輯」封面。(本事出版社提供)
「潮濕的記憶」編者林方偉與劉以鬯夫人羅佩雲在她1956年與劉相遇的金陵旅店前留影。(林方偉提供)
劉以鬯南洋歲月是他文學生涯中獨特而鮮為人知的一章。1952年,他在香港失戀之際,應好友劉益之之邀,南來星洲創辦《益世報》。在新加坡期間,他為謀生大量創作通俗小說,日寫數千字,以筆名如葛里哥、令狐玲等發表偵探、言情等類型文學,也曾出版三本小說《第二春》、《龍女》和《雪晴》,展現驚人產量,但要整齊收集,比劉氏自己選編的《熱帶風雨》更整全,林方偉確實花上不少功夫。至於劉氏這些「賣文」經歷是否後來成為《酒徒》中作家困境的現實藍本,抑或娛樂自己,則有待讀者慧眼論證。
劉以鬯在新加坡咖啡店留影。(羅佩雲提供)
劉以鬯與羅佩雲1957年在新加坡照相館合影,作為他倆戀情的見證。(羅佩雲提供)
林方偉:「儘管為市場寫作謀生,劉以鬯仍嘗試現代主義技巧,如不少短篇以意識流手法描寫南洋華人,與其他族裔的漂泊感。新加坡的多元移民社會和熱帶都市風貌,深化了他對邊緣人物的觀察。」
《潮濕的記憶》聚焦香港文學大師劉以鬯的生涯與跨域影響,林方偉跟我分享,他跟公司請假,做這項收集研究,挖掘和爬梳新加坡圖書館館藏的舊報刊《益世報》、《中興日報》、《南洋商報》、《星洲日報》和《星期六》等,並跟新加坡多位收藏家借閱小報、舊書刊,同時得到劉太太熱心相助,提供珍貴的剪報和手稿,讓《潮濕的記憶》這書最終收錄137篇南洋短篇著作,並分為小說、詩歌與雜文、評論三大類,作為研究劉氏創作生涯史料十分全面。林方偉不下數次跟劉太太見面聯絡:「劉以鬯身後作品仍繼續出版流傳,背後實在有劉太太不少功勞。」
2023年1月,羅佩雲重遊星洲,尋覓她與劉以鬯在新加坡的足跡,第一站是她與劉以鬯相遇的金陵旅店。(林方偉提供)
羅佩雲2023年重遊新加坡時再次穿上南洋傳統服飾卡峇雅,重現她五十年代在新加坡後台的南洋造型。(林方偉提供)
林方偉完成艱巨的補遺工作,旨在精化他的「雙城研究」,探討劉以鬯作品在新加坡與香港的互動互補進程,有時候,妙趣在於,從一篇剪報《李太白捉月》,連繫《酒徒》的浮想、《雪晴》背後的故事,或《膠園記事》與後來《打錯了》的巧妙關係。請他選取他喜愛的劉氏作品,他很快便挑了《珊珊和工頭老張的戀愛》(1951,收錄於《天堂與地獄》)、《黄先生與黃太太》(1953)、《酒徒》(長篇,1962)、《動亂》(1968),《對倒》(1972),與我感驚喜、劉氏少有觸及LGBT主題的《黑痣》(1970)。
劉以鬯的「『故事新編』捉月」,原型是1957年1月19日寫於獅城的「李太白捉月」。有研究者認為這篇小說是「酒徒」的先導。(林方偉提供)
《黑痣》的碎片式描寫,讀來彷如一篇希治閣心理小說,它講述一位女子因另一位女子臉上的黑痣而產生好感幻念,穿插一而再的相遇,撲朔游離之間,闡述關係中的虛妄。劉以鬯透過細緻的心理描寫,探討佔有慾與朦朧的偏執。黑痣作為一個象徵,轉移不定,既代表主角某種懸念追求,也隱喻人性中無法擺脫的陰暗面。小說風格冷峻,充滿存在主義符號,深刻挖掘人類潛意識中的浮苔。
劉以鬯經歷過上海、香港、新加坡的在地生活,早期參考過三十年代新感覺派的穆時英,受其影響寫百姓草莽生活,與畸型社會發展型態下的對比,或不平等現象,後來將之延續從日常細節或歷史片段中提煉情感,文字兼具新聞的準確與文學的詩意。他關注都市變遷、移民史和庶民生活,著迷於「即將消失的風景」,文字細讀下,往往充滿電影感,對此林方偉亦表同意。走筆至此,忽想找1948年改編自劉氏首本小說《失去的愛情》的電影來看看。
劉以鬯在新加坡五十年代的娛樂勝地西濱園留影。(羅佩雲提供)
林方偉長年深耕文學、藝術與影視領域,以細膩觀察兼富溫度的書寫記錄本土及華文文化圈的人與事,也涵蓋文學、電影(《3688/想入飛飛》、戲劇與城市記憶,他的短篇小說《死人街三輪車上的小姐》獲頒2017年金筆獎,透過描劃1950年代「死人街」(Sago Lane)的氣息,側寫一代風塵女子的故事;到他筆下編纂的劉以鬯南洋作品,以現代主義手法,打破傳統因果邏輯,凸顯都市人的孤獨與荒誕處境,透視隔閡、誤解這些人際關係中的脆弱。劉氏作品語言冷峻精煉,結局開放,留白中引領讀者反思,以哲學維度深化劉氏「探索人類內心真實」的創作核心,也讓林方偉傾心,繼續當個文化記憶的保存者。
「潮濕的記憶——劉以鬯南洋短篇作品全輯」首版除了普通版,還將特別限量推出真皮毛邊精裝本。(本事出版社提供)
「土橋頭——烏九與蝦姑的故事」1958年發表於香港「中外畫報」,高寶插圖。(林方偉提供)
下頁有更多圖片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夏日勁減 低至買1送1 | 樂本健推出多款精選產品,優惠低至「買一送一」,全面照顧你的健康所需。(優惠期至17/7/2025)►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