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7/2025
L’Oreal裁員、LVMH辦公室遷走,到時裝雜誌停刊:香港經濟前景還有希望嗎?
Ivan Lau
Ivan Lau
劉君孟(Ivan Lau),本地資深傳媒人兼形象造型師。被喻為本地新派人氣時裝專欄作家,文筆一針見血,愛以時裝業界之二三事來諷刺時弊。文章散見Yahoo、Roadshow、《Cosmopolitan》、《經濟日報》、《嘉人Marie Claire》和《ELLE》等等。
More Than Fashion
逢周一更新
最近有關香港經濟前景的負面新聞一浪接一浪,繼曾經坐擁市值千億的新世界面臨王國崩塌,英皇國際亦爆出166億元債務危機,再加上一連串酒家及餐廳結業消息,整個市道都瀰漫一遍愁雲慘霧。
近日再有另一則新聞轟動本地零售界及整個職場,就是法國著名美妝集團L'Oréal決定將香港與內地分部合併,多達二百名辦公室職員被裁減,只有少部分員工會被調派至內地,當中涉及旗下多個品牌如Kiehl's、Lancôme、Giorgio Armani Beauty、Yves Saint Laurent Beauté、Maybelline、Biotherm、Shu Uemura和香港中產最喜歡的Aesop。而其實早在2021年疫情期間,L’Oreal新加坡分部已經取代了香港地位,成為集團亞太區總部,更要兼顧中東及北非地區零售業務,所以今次香港區大裁員是有跡可尋。
然而L’Oreal只是冰山一角,其實在較早前Coach及Burberry已經靜悄悄將香港辦公室所有後勤員工辭去,高級管理層亦不能幸免,只保留前線員工負責零售運作,其他大部份營運及宣傳工作則由內地分部接管。還有在2023年傳出LVMH計劃將大中華及亞太區總部由香港遷移到上海,旗下時裝品牌Fendi和Celine亦已經逐步將後勤辦公室遷往上海。
L’Oreal只是冰山一角,其實早前Burberry亦將香港亞太區辦公室大部分後勤員工辭退,職務由內地團隊全權負責。
其實紅燈一早已經亮起,奢侈品零售市道疲弱、移民潮、政治環境因素、融資能力以及最致命的成本支出,單單是香港的租金與人力成本已經令品牌企業吃不消,而講求策略規劃的大品牌企業,必然會重新審視香港定位。而作為香港最大競爭對手的新加坡,不但有良好經營環境,人力及租金成本亦比香港低,正因為可以填補香港這些後天缺陷,所以近年備受國際品牌企業重視,成功取代香港這個亞太區總部地位。
曾幾何時香港奢侈品零售市道暢旺,得到各大品牌重視,舉辦過很多場大型時裝表演及派對,但從2018年至今,就只有2023年LV在星光大道及去年Chanel在香港知專學院舉行的時裝表演最為大型,其餘的都只是一些快閃店開幕或展覽活動,相比一河之隔的深圳在近年受到國際品牌寵愛,這個明顯對比,完全暴露了香港的衰落。
還有在港營運了34年的時裝雜誌《Marie Claire》於去年停刊,我預料未來將會陸續有時裝雜誌步其後塵,因為依賴廣告收入維生的雜誌在本地奢侈品零售疲弱之時根本難以瓜分品牌的廣告預算額,而隨著很多國際品牌將香港亞太區辦公室遷移往新加坡和內地,必定影響本地時裝雜誌廣告收入,因為他們往往都是靠與品牌廣告部及宣傳部之間建立的多年友好關係而獲得廣告費預算,但隨著這個人際網絡逐漸消失,本地雜誌生存空間將被收窄。但話雖如此,香港《VOGUE》出版人Desiree依然不怕死,在這個營商環境艱難時候簽下美國著名男裝雜誌《GQ》的香港版權,絕對勇氣可嘉。
另外在較早前連卡佛俊思集團為減輕負債亦再度裁員,而在JOYCE任職多年高管的前女藝人周嘉玲都被離職,消息震驚行內業界,我甚至預測這將會是JOYCE結業或被入併連卡佛百貨的先兆,因為一盤要年年蝕錢的生意,根本沒有合理條件再繼續花錢去營運一間與連卡佛所代理品牌有重疊的時裝店,純粹為面子而繼續更是不理智,但我相信吳光正亦已經對JOYCE定了死線,JOYCE離大限日子將不久矣。說到這裏,其實我們都知道香港的狀況有多嚴峻,香港的結構性問題就是成本太高,當利潤不再,所有營商都只會變得無意義,所以對很多國際品牌企業來說,現在的香港,只是一個負擔而已。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2025去邊最好玩?etnet為你提供全港最齊盛事活動,所有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