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2025
移民英國|AI興起取代工種︰努力還不夠嗎?當世界不再獎勵勤力的人,尋找內在價值面對一切
最近很多篇文章都在寫精神健康問題,並非想抽香港水,或者炫耀誰的生活過得特別好,而是在經濟架構重整下,身邊有朋友開始出現情緒問題,很多人因為在事業上找不到機會發揮而感到自我價值低落,即使保得住工作,工作量也相當不合理,一個頂三個。
這個情況不僅在香港發生,而是全球現象,連在相當講求工作與生活平衡的英國,也有人在社交媒體反映,手上的項目需要超時工作才能完成,很多職位都由全職(Permanent)轉成合約工作,而且要求員工有多項技能。若然把這些招聘條件放在疫情前的求職市場,分分鐘會被「公審」,但現時一工難求,很多求職者根本無從選擇,尤其養著孩子、要供車供樓的人,明知招聘條件不合理也唯有「硬食」。
很遺憾地,我們身處經濟下行的時代,還有人工智能的興起,上星期才跟同事討論Vogue封面上的AI模特兒,很多人花盡努力,只為登上Vogue的封面,現在卻輕易被AI替代了。如果仍用上一代的價值觀討論事情,這些人只會被歸類成「失敗者」,不夠努力或者沒有才華,但現實是否如此?還是只因他們不夠幸運,努力卻得不到回報?
在資本世界,人的身份價值似乎跟職位、名銜掛勾,因此很多狀元都會選擇做醫生、律師,除了因為能幫到有需要的人,更是因為能帶來可觀的收入,而且是受人尊敬的職業。假如有一日,醫生不再被需要,清潔工、建築工人才有行業需求,能獲得高薪厚職,不知道大家的職業導向會否有改變?
在經濟重整下,尤其是AI普及,行業架構正在改變,相信醫生仍然是被需要的職業,但有些本來被視為穩定的工種,例如會計師、精算師這些需要精準計算的行業,分分鐘會被AI取締,因為人腦不可能比電腦精確,對很多人來說,這種轉變將會是一個挑戰,過往所提倡的人生規劃、未雨綢繆分分鐘不再適用,這個轉變未必人人都能接受。
所以在上一篇文章提到,除了事業上的資本價值,新世代最好還是尋找一下內在價值,即使生活有意料不及的事,也有足夠強大的內心去面對一切。這往內在價值並非由外界定義的,而是內在的信心,面對眾多轉變能不慌不亂的人,將會是日後最大的贏家。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送禮活動浪接浪!想緊貼著數活動消息?即Like etnet 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