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7/2025
移民英國|夏日重遊意大利、法國:走進80年代港式茶餐廳,回憶灣仔修頓書報攤情懷
來到英國之後,歐洲旅行不再遙遠,飛往法國、意大利只需一兩個小時。九年後重遊巴黎與羅馬,心境已經不同,移民歐洲後感覺更加強烈——原來歐洲的某些角落,竟活像七、八十年代的香港。
在羅馬住 Airbnb,那是一棟有點年紀的公寓。進門是一道厚重鐵閘,升降機要拉門開關才能搭。樓下是個地舖麵包店,玻璃櫥窗內放著剛出爐的麵包,還有別具特色的招牌──忽然想起爺爺常說的,彌敦道也有這樣的麵包舖,售貨員一邊包餐蛋治,一邊跟熟客閒聊。
房屋外牆斑駁,窗邊仍能晾曬衣服,街邊有膠椅給鄰居坐著乘涼,那不是旅遊照片裏的羅馬,是一個生活的場景;而那種生活感,竟然與舊香港的光境重疊。
巴黎街角的書報攤是對生活溫度的堅持
走在巴黎街道,書店與報攤仍然熱鬧,報紙掛在小鐵鉤上,書店沒有過度裝潢,門口堆著幾箱減價書──這畫面讓我想起以前灣仔修頓附近那些書報攤、或是中環畢打街一帶的老書店。
那時的香港人還會慢慢翻報、買雜誌,沒有手機、沒有 app,只有文字與紙張,巴黎今日的節奏,竟還保留著這樣的浪慢──與其說是浪漫,不如說是一種對生活溫度的堅持。
羅馬家庭小店與港式茶餐廳
在羅馬光顧了一間家庭式經營的餐廳,只賣幾款 pasta 和燉菜。傍晚五點半就坐滿街坊,沒甚麼裝潢,只有真材實料與人情味,就像香港不少「茶記」,當你一坐下,店員已經知道你要吃甚麼,然後說句「蛋炒飯要唔要加火腿?」的感覺,在羅馬竟能重現。
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或許不會回來,但當你在羅馬的石磚路上聽到孩子追逐的笑聲,或在巴黎的報攤旁隨手翻起一本老雜誌,你會知道——那個你熟悉的世界,原來還活著,只是換了一個名字。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本港穩定幣條例即將上路,你認為會否強化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立即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