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9/2025
柯克之死耐人尋味,麥卡錫時代2.0無懸念
美國保守派青年意見領袖查理 . 柯克(Charlie Kirk)被喑殺身亡,震驚美國,也震驚世界。他的不幸逝世令我們驚覺原來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局限美國,在歐洲各地以至亞洲的日韓兩國,都有大量粉絲走上街頭為他致哀,原因在於柯克是美國基督教福音派的青年代表,他過去的演說其實主要大力宣揚福音派的信仰核心價值,這亦代表了美國的傳統核心價值,而福音派在歐洲和東亞,特別是韓國,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因此有不少信徒視柯克為信仰殉難,追封他為「烈士」。從偶像到烈士,他的死更顯得耐人尋味。
查理 . 柯克被喑殺身亡,震驚美國,也震驚世界。(AFP)
就好像前美國總統甘廼迪和彼頭四主音歌手約翰連濃,大家對他們的遇刺,都不甘於警方只交待為孤狼行動。兇手雖然捉到了,他們都是來自尋常百姓家,一如今次刺殺柯克的嫌犯羅賓森,他解釋因他受夠了柯克的仇恨言論,所以動了殺機。太簡單了吧,不少人不接受,硬是認為背後有更大的陰謀,引來多種揣測。
不過,首先我想在此釐清柯克不是新保守主義者,有華文媒體和評論員把新保守主義和基督教福音派混為一談,事實上兩者是有分別的,新保守主義(Neoconservatism)與基督教福音派(Christian Evangelicalism),乃是當代美國政治中兩股具有顯著影響的意識形態力量。兩者之間存在複雜的關係,卻並非完全等同。在1980年代自列根和戴卓爾夫人上台後,他們發現其所主張的新保守主義和福音派共享了某些核心價值觀,加上福音派勢力龐大,新保守主義者便主動和福音派教會結成政治聯盟,但前者不一定是虔誠的福音派教徒。
新保守主義主要是一種政治和外交政策思潮,興起於上世紀70至80年代,對共產主義(特別是蘇聯)持強硬立場、強調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和軍事實力、推廣民主和自由市場資本主義作為普世價值、對國內「大政府」福利政策和文化相對主義持批判態度,強調傳統價值和社會秩序的重要性。至於基督教福音派,主要是一種宗教復興结合社會運動,根源於新教改革和18-19世紀的大覺醒運動。其核心特徵包括強調《聖經》的權威性和無誤性、個人「重生」得救經驗的重要性、 積極宣揚福音、關注道德議題(如反對墮胎、同性婚姻)等,很明顯柯克是屬於後者。
有趣的是,新保守主義者視以色列為中東唯一的民主國家和關鍵戰略盟友,當然最重要還是垂青猶太資本並與之困縛而難捨難分,而福音派中則存在一股強大的錫安主義力量,支持以色列人返回流奶與蜜之地重建以色列國,逐步奪取聖殿山為耶穌再臨鋪路。這個神學信念令到原本排斥猶太教的福音派,後期轉而堅定站在以色列一邊,以實現《聖經》的預言,我們稱之為基督教錫安主義。如是者,以色列便成為是新保守者和福音派關係中最牢固的紐帶之一。
新保守主義者視以色列為中東關鍵盟友,而福音派則支持以色列人返回流奶與蜜之地重建以色列國,為耶穌再臨鋪路。(Envato)
再看柯克,有人指他一直是猶太復國主義者的喉舌,他所創辦的保守派青年組織「美國轉折點」,由於已成功在全美3000千多間大學校園設立分會,對年輕人的思維模式甚具影響,尤如年輕人意識型態製造工廠,只要柯克一聲號召便能把年輕人動員起來。這麼一個有巨大影響力的青年組織,原來早被猶太金主垂青,向柯克捐出巨款支持,當中不乏右翼猶太復國主義者,目的就是透過柯克在青年社群建立支持以色列的牢固力量,美其名是鞏固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共同傳統價值(Judeo-Christian values),並且強調兩者皆有共同信仰根源。
令人驚訝的是,有消息指今次柯克之死竟與以色列有關,其實至今仍沒有證據,但知名美國調查記者馬斯 . 布魯門撒爾(Max Blumenthal)在調查過程中,接觸過柯克幾位密友,其中一位密友奧雲斯(Cadance Owens)指柯克遇害前曾表示擔心以色列會懲罰他,何解?馬斯指出,今年7月在佛羅里達州舉行的學生高峰會是個關鍵。由於柯克的支持基礎主要來自大學生和其他年輕人,他無法不考慮他們的想法。
根據多項調查,無論民主或共和黨,35歲以下的年輕人大多不能接受以色列在加沙的屠殺行為,因此即使柯克過去如何撐以色列,甚至不承認巴勒斯坦民族的存在,但死撐大屠殺將令他失去不少粉絲,如是者,他的以色列立場開始轉變,在高峰會中和應大學生對以色列的批評,這當然觸怒他背後的猶太金主。
馬斯引述柯克密友的話,原來高峰會結束後,柯克面對金主排山倒海的壓力,他不停收到金主指責的電話,電子郵箱幾乎給爆了,加上今年年初內塔尼亞胡主動向他的「美國轉折點」組織提供資金,他拒絕了,早前邀請他到訪以色列,又遭他婉拒了,有金主告訴他,猶太復國主義者對他非常不高興。
據柯克(左)密友所言,他遇害前面對金主壓力,又因得知白宮裝有截聽器後感恐懼,害怕曾勸特朗普(右)不要跟隨以色列行動而遭懲罰。(Gage Skidmore/wikipedia)
與此同時,柯克又收到白宮中人向他透露,內塔尼亞胡今年破天荒踏足白宮四次之多,在他走後,白宮保安發現白宫周圍設有截聽器,柯克得知後感恐懼,因他6月時才衝入白宮勸說特朗普不要隨以色列攻打伊朗,還抱怨內塔尼胡霸道,企圖向美指指點點。馬斯又透露,柯克多番向友人表示,他害怕以色列會懲罰他,他感到他不能暢所欲言。
這是柯克遇害前所經歷的一些事情,馬斯強調,他揭露這些事情並不表示柯克之死和這些事情有關,至今亦沒有證據指出以色列需要負責,不過,我們可從中明白,特朗普和內塔尼亞胡為甚麽立刻以國家元首身份就柯克之死發悼詞。柯克雖沒有公職,但他以31歲之齡便能和美以兩國領導人之間建立密切關係,也實在殊不簡單。
無論如何,柯克的死已成特朗普武器,借機整治他眼中的敵人。特朗普在毫無證據下便直指這是極左陣營的所為,即使兇手來自共和黨家庭,也無阻他向左翼陣營進行清算,這是預先擬好的劇本,一如911後推出的愛國者法,其實早在911前已擬定了,等待機會見世面而已。那麼,柯克法案又何時會出籠呢?
特朗普來勢洶洶要來一場大清洗行動,從學校、媒體、移民、親巴勒斯坦團體、反以色列聲音、平權組織等,相信無一倖免遭到極大打壓和迫害。現在已有愈來愈多人互相舉報,誰的行為不符合特朗普主義,誰在嘲弄柯克之死,誰批評以色列,誰支持巴人便是站在恐怖主義,紀律部門也真的動真格,對異見者一律寧枉莫縱,社會陷於風聲鶴唳,人們比喻當今的黑暗時代為麥卡錫時代2.0,而這個源於1950年代基於反共主義,由共和黨參議員麥卡錫發起對支持左派的個人與團體進行一連串的政治暴力,想不到今天再次在美國出現。
有美國學者指柯克之死對特朗普本來是個大警號,如何為社會的仇恨情緒降温應是政府的當務之急,可是特朗普卻借柯克這不幸事件,反過來把仇恨成為他的武器,來推動它的政治議程,美國能這樣再次偉大嗎?答案顯然而見。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撐運動.護關節 | 維柏健健骨鐵三角【關節健骨至尊(升級版)】激筍買1送1 (原價$388)!同時修復、抗蝕、強骨,7天見效。立即把握健骨良機!(優惠期至18/9/2025)►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