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7/2025 13:08
《國金新見-溫嘉煒》重磅基建推升港股
《國金新見》內地近日宣布斥資1.2萬億人民幣在西藏建造巨型水力發電廠,刺激恒生指數本周初突破25000點,創逾三年半新高。內地經濟下半年前景不明朗,基建投資是否經濟和股市的新出路?
內地上周六(19日)宣布動工的西藏雅魯藏布下游(簡稱「雅下」)水電工程項目,是近年全球規模罕見的大型基礎建設工程。按官方公布的預計投資額計算(相當於約1670億美元),雅下項目相信是全球歷來第三昂貴的工程項目,僅次於開發中的沙特阿拉伯的新未來城(NEOM,預算5000億美元)和連貫中東六國的海灣鐵路(預算2500億美元),高於國際太空站的1500億美元(所有金額按當時價格計算,未有反映通脹的影響),拋離內地南水北調工程的620億美元和三峽工程的250億美元。
雅下工程至少需要10年才能完成,落成後將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電廠大壩,預計將可提供高達70吉瓦的電力,相當於三峽大壩發電量的三倍。除了大幅提升內地的清潔能源產量,亦有助於支持內地對鋼鐵、水泥和勞動力的需求,在部分經濟環節轉弱下,幫助吸收部分產能。消息推動港股原材料板塊本周初段累升近7%,水泥股亦受追捧,個別水泥股更急升近六成。
正當上周公布的內地第二季經濟增長略見放緩、中美貿易戰陰霾仍困擾內地經濟前景之際,這項龐大的基建項目出籠,令人揣測內地未來會否增加基建投資,成為刺激經濟的重頭戲。
基建投資當然是各地政府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政策工具,但作為逆周期工具卻面對不少制肘。首先,大型基建項目從構思到研究、從規劃到落實、從動工到落成,動輒超過十年以上,當中能因應經濟狀況提前或押後的空間實在有限。例如雅下工程,早於2020年已經敲定開發,預定在「十四五」規劃期間(2021年至2025年)推動;到去年12月終獲中央政府核准,本月正式動工,預計十年方能落成,中間或許已走過幾個經濟周期,因此相信並非為穩定較短線的經濟波動而對症下藥。
此外,雖然雅下項目規模龐大,但對經濟拉動的效果未必如想像般矚目。假設項目每年投資額平均為1200億元人民幣,對每年的基建投資會帶來約0.6%的拉動(內地近年都沒有公布全國基建投資金額,按官方數字推算,去年基建總投資約為18.5萬億),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少於0.1%。對於內地的經濟規模來說,當然已是相當不容易,但未足以彌補消費及外貿增長放緩的拖累。
去年中央推出10萬億元化債政策紓緩了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壓力,使地方政府有能力推進各項基建項目,包括落實完成「十四五」規劃了的102項重大工程。整體基建而言,去年全年投資增長4.4%,今年上半年按年增長4.6%,均高於全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幅(3.2%和2.8%),但遠遜政府發債按年高達兩成的增長,意味著政府財政可能仍然困難,或財政資源需要應付其他優先項目,基建資金能大幅增加的空間相信有限,不容易把目前的增長速度進一步推高。
回看港股,恒生指數自4月7日低位19260點已累升約三成,不排除會有投資者逐步獲利離場觀望。此外,相關基建投資落實以及對周邊其他經濟領域的拉動亦需時,而且關稅對出口企業盈利的拖累、樓市疲弱對本土消費的影響、部分行業的內捲競爭能否受控,均可能限制港股進一步突破的動力。
恒指若企穩在25000點關口以上,今年底前有機會挑戰2021年10月高位26200點。而21000點(預測市盈率十年平均減一個標準差)附近有一定支持。內地基建投資保持增長,加上「新三樣」及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等新興產業發展,或有助提振有色金屬、鋼鐵等工業金屬需求,我們維持看好原材料行業。《大新金融集團首席經濟及策略師 溫嘉煒》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內地上周六(19日)宣布動工的西藏雅魯藏布下游(簡稱「雅下」)水電工程項目,是近年全球規模罕見的大型基礎建設工程。按官方公布的預計投資額計算(相當於約1670億美元),雅下項目相信是全球歷來第三昂貴的工程項目,僅次於開發中的沙特阿拉伯的新未來城(NEOM,預算5000億美元)和連貫中東六國的海灣鐵路(預算2500億美元),高於國際太空站的1500億美元(所有金額按當時價格計算,未有反映通脹的影響),拋離內地南水北調工程的620億美元和三峽工程的250億美元。
雅下工程至少需要10年才能完成,落成後將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電廠大壩,預計將可提供高達70吉瓦的電力,相當於三峽大壩發電量的三倍。除了大幅提升內地的清潔能源產量,亦有助於支持內地對鋼鐵、水泥和勞動力的需求,在部分經濟環節轉弱下,幫助吸收部分產能。消息推動港股原材料板塊本周初段累升近7%,水泥股亦受追捧,個別水泥股更急升近六成。
正當上周公布的內地第二季經濟增長略見放緩、中美貿易戰陰霾仍困擾內地經濟前景之際,這項龐大的基建項目出籠,令人揣測內地未來會否增加基建投資,成為刺激經濟的重頭戲。
基建投資當然是各地政府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政策工具,但作為逆周期工具卻面對不少制肘。首先,大型基建項目從構思到研究、從規劃到落實、從動工到落成,動輒超過十年以上,當中能因應經濟狀況提前或押後的空間實在有限。例如雅下工程,早於2020年已經敲定開發,預定在「十四五」規劃期間(2021年至2025年)推動;到去年12月終獲中央政府核准,本月正式動工,預計十年方能落成,中間或許已走過幾個經濟周期,因此相信並非為穩定較短線的經濟波動而對症下藥。
此外,雖然雅下項目規模龐大,但對經濟拉動的效果未必如想像般矚目。假設項目每年投資額平均為1200億元人民幣,對每年的基建投資會帶來約0.6%的拉動(內地近年都沒有公布全國基建投資金額,按官方數字推算,去年基建總投資約為18.5萬億),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少於0.1%。對於內地的經濟規模來說,當然已是相當不容易,但未足以彌補消費及外貿增長放緩的拖累。
去年中央推出10萬億元化債政策紓緩了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壓力,使地方政府有能力推進各項基建項目,包括落實完成「十四五」規劃了的102項重大工程。整體基建而言,去年全年投資增長4.4%,今年上半年按年增長4.6%,均高於全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幅(3.2%和2.8%),但遠遜政府發債按年高達兩成的增長,意味著政府財政可能仍然困難,或財政資源需要應付其他優先項目,基建資金能大幅增加的空間相信有限,不容易把目前的增長速度進一步推高。
回看港股,恒生指數自4月7日低位19260點已累升約三成,不排除會有投資者逐步獲利離場觀望。此外,相關基建投資落實以及對周邊其他經濟領域的拉動亦需時,而且關稅對出口企業盈利的拖累、樓市疲弱對本土消費的影響、部分行業的內捲競爭能否受控,均可能限制港股進一步突破的動力。
恒指若企穩在25000點關口以上,今年底前有機會挑戰2021年10月高位26200點。而21000點(預測市盈率十年平均減一個標準差)附近有一定支持。內地基建投資保持增長,加上「新三樣」及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等新興產業發展,或有助提振有色金屬、鋼鐵等工業金屬需求,我們維持看好原材料行業。《大新金融集團首席經濟及策略師 溫嘉煒》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