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29/08/2025

華綜合國力領先,能否拋離美更遠?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雷鼎鳴

    雷鼎鳴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前系主任及榮休教授

    雷鳴天下

    本欄逢周五更新

  兩周前我在本欄「中國GDP早超美,成世界最大經濟體?」談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2025年用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40.72萬億美元,是美國的1.34倍。

 

  另一個機構世界經濟組織(WEO)則認為,此估算在物價上有缺點,更準確的數字應是43.2萬億美元。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炎黃子孫多會高興,但我們不應忘記,中國人口為美國的逾4倍,人均GDP仍頗有不及。一個重要問題是,中國的增長率能否一直高於美國?若如此,中國的綜合國力便會愈來愈把美國拋在後面,人均GDP也逐漸逼近美國。中美經濟的對比,前景比現狀更重要。我們可先作一些定量分析,再談文化及制度因素。

 

  一國的經濟增長快慢,簡單而言,取決於3大要素:資本量、勞動力(包含數量與質量)與生產效率,即所謂的「全要素生產力」。我們可逐項替中美兩國作比較。

 

  資本是重要的生產要素,一國的資本愈多,生產能力便愈大。資本的積累要靠投資,投資比率愈高,愈有利未來的生產能力,但資金用在了投資之上,今天的消費自然會相應減少。換言之,投資率高低,是一種平衡取捨;減少今天的消費有利於資本積累,亦會提高未來的產量及消費,反之,今天消費增加,便意味著將來消費要減少。

 

  中國近數十年來,近半的產值被省吃儉用儲蓄起來,資金又被用在投資未來之上。2024年,中國GDP的40.61%被用作本土投資,另外貿盈餘是GDP的2.84%,後者的出路主要是投資在外國的債券之上,亦即借給外國,讓她們可以增加消費或投資。當然中國可收回利息。

 

  美國的投資率可遠不及中國。2024年,美國的投資率是GDP的21.74%,但要注意,她的儲蓄率只是GDP的18.65%,為何她的投資率可高於其儲蓄率?除了靠儲蓄外,她投資的資金從何而來?答案是靠外國的投資。2024年美國的總投資額是63,459億美元。

 

華資本積累超美,利經濟增長

 

  至於中國,我們可用IMF估算的購買力平價GDP,40.61%的投資率等於16.54萬億美元,是美國的2.61倍!由此可見,中國資本積累遠快於美國,資本因素可使中國未來經濟增長高於美國。

 

  勞動力如何?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已跌至近1,即每名婦女一生人平均只生育1名子女。美國的總和生育率也在下降,2005年是2.06,2021年跌至1.66,去年回升至1.79,但這恐怕並不持久,原因是這暫時的回升是要補回新冠期間大家不敢生育。我們也要注意,美國人口及生育率都很受新移民的影響,近年美國排外,對人口增長有影響。從上討論可見,美國人口增長有限,將來甚至可能下降,但中國人口下降速度較快。對中國來說,這不利GDP的增長,但人均GDP卻可因人口下降而上升,況且中國近20多年大力投資在教育上,人口的質素可補充人口數量的下跌。

 

美自毀長城,生產效率勢落後

 

  更重要的因素是生產效率的進步速度。生產效率受科技影響甚大,若科技進步快,有可能創造出大量可賺到錢的投資機會,使到積累的資本有用武之地。中美兩國生產效率誰快一點?

 

  顯然是中國更快。我曾經對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作過估算,發現她過去20年年均增長率接近2.9%,但貿易戰及新冠對此有負面影響,現時的增長率可能暫時跌至1%左右。我翻過三藩市聯儲局對美國「全要素生產率」的估算,在1954至1964年間,她的年均增長率曾高達2.1%,但在過去10年,已跌至0.7%左右。美國的科技實力不可輕視,但她近年胡亂打壓大學,大削研究資金,不啻自毀長城,過去10年年均0.7%的生產效率增長率在未來恐會保不住。反觀中國,多種指標都顯示其科技創新進入井噴期,所以生產效率進步速度當會領先美國。

 

  由此可見,未來10、20年或更長的時間內,中國的GDP增長仍會開足馬力,跑贏美國。我估計增長率比美國可高出3個百分點。

 

  除數據外,我們尚可一探世界大勢。美國搞了幾十年霸權,現在維持霸權地位成本高昂,她會很感吃力。作為霸主,她要其他國家聽她指揮要靠兩招,一是對聽她話的,有利益可分派,二是有軍事或經濟實力可威嚇她們。美國總統特朗普現時沒錢可用,千方百計要盟國交保護費及揮起關稅大棒,她的盟國能不起異心乎?只要時機適合,美國得到的國際支持會有所下滑,美國從其他國家借債愈來愈難,而且要為舊債償還巨額利息,其國力自然會受到掣肘,更無資金投資未來。

 

美精英焦慮,未來發展勢受限

 

  美國的政治制度也出了問題,連續3次選舉選出的總統,不是偽君子便是真小人。美國人才濟濟卻有此結果,不能不使我們反思其制度出了甚麼問題。對此,美國的精英充滿了焦慮感,從著名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所認為的歷史已到達終點,西方制度已達至高至完美,到現在被中國超越,美國的精英已不再從容淡定,十分慌張。此種心情亦反映在美國外交政策的錯亂。如此的態勢,美國未來的發展會有局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知識庫】何謂「全要素生產力」?


  -全要素生產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衡量生產效率的重要指標。

  -指在資本(如機器、設備)、勞動(如人力)等生產要素投入不變的情況下,生產出的產量增加部分。

  -舉例說,如一間工廠的員工數量和設備都沒變,但產量卻提高了,那麼這個提升就可歸因於全要素生產力的增長。

  -全要素生產力的來源包括:技術進步(如自動化、AI應用)、教育與技能提升、管理制度優化、組織創新、效率改善等。

 

(本文原載於8月29日《香港經濟日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本港辦沙特超級盃獲國際關注,當局擬優化M品牌資助並聚焦國際賽,你認為本港應否繼續投入爭取國際體育盛事?►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

你可能感興趣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精選影片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