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脹腹瀉醫極唔好?功能性腸胃病,照顧者與上班族最痛 醫生拆解治療方法【分享自我照顧四大貼士】
活在高壓都市,腸胃容易「扭計」,時而胃脹時而肚痛,吃過腸胃藥也無濟於事。反覆照了多次胃鏡,卻也找不出病因,甚至換來「只是心理作用罷了」的冷言冷語,令人焦慮又疲憊——這樣的經歷,你是否似曾相識?難道真是「無藥可救」?
「有時也會收到這類個案轉介,很多時候並非腸胃結構出了問題,而是功能性腸胃病。其實有方法可以治療的。」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醫療系統)、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胡志遠,大派定心丸之餘,卻也提醒一句:「不少患者本身也是照顧者,壓力往往透過腸胃毛病『 爆發 』出來。」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醫療系統)、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胡志遠(左),於香港防癌會舉辦的《走過驚濤駭浪》照顧者公開講座系列2025,談及照顧者面對的健康困擾,以及裝備自己的方法。旁為香港防癌會主席朱楊珀瑜。(圖:香港防癌會)
焦慮帶來腹痛 壓力令胃部失控
筆者之所以將腸胃不適與「照顧重擔」連結,源於五月出席由香港防癌會舉辦的《走過驚濤駭浪》照顧者公開講座系列2025。胡教授是講者之一。當日他指出,照顧者經常把全副心力投放在照顧對象身上,選擇壓抑或忽略自己的情感需求;情緒無處宣洩,身體便會用各種方法敲響警鐘,包括睡眠與消化系統出現問題。寥寥幾句,已把許多照顧者的困局刻畫得入木三分。講座後,我再度請教胡教授,希望了解照顧者該如何自處。
不少照顧者患上功能性腸胃病,卻不自知。(圖: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Unsplash)
這先由常見的腸胃毛病說起。我們感到腸胃不適,例如胃痛、腹瀉等,有可能由腸胃的結構性病變,像潰瘍、瘜肉等引起,可以透過內窺鏡、驗血或電腦素描等方法揪出元兇。但若果檢查結果正常、排除上述病因後,更多情況是「功能」問題所致,包括腸胃敏感、抽筋、蠕動緩慢等功能失調,往往與飲食、作息以及心理情緒密切相關。
從情緒切入觀察,如果患者面對焦慮型的負面情緒,通常伴隨肚痛、腹瀉等症狀。若然是慢性壓力,長期出現睡眠困擾,則常表現為肚脹、胃功能失調,例如消化不良,容易感到飽脹等。
腦腸互通 睡眠質素是警號
胡教授留意到,功能性腸胃病患者當中,照顧者及高壓工作族尤其常見。診斷時,會先詳問患者的生活細節,尤其是睡眠習慣,是否難入睡、易驚醒、多夢等,因為這些都是精神壓力的線索。
他補充,照顧者比一般上班族多背負一個名為「習得性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容易引爆情緒的無形炸彈。它的意思是,無論再怎麼努力,病人病情依舊下滑,照顧者的無力感從而層層疊,容易陷入抑鬱,腦袋自動學會負面思考,卻不自知。
可是,為何腦袋情緒會直通腸胃?生物學上,腸道被喻為「第二大腦」,腸胃和腦部的免疫與內分泌系統等相連,形成「腦腸軸」(Brain-gut axis)。於是,腸胃功能與大腦情緒,尤其是焦慮和抑鬱等,存在雙向溝通。
長期胃脹,有機會是腸胃功能失調。圖中模特兒並非患者。(圖:Andrea Piacquadio@Pexels)
工作壓力也是引發功能性腸胃病的原因之一。( 圖:Kaboompics.com @ Pexels)
全人治療 醫病更醫人
結果,腦袋有辦法壓抑個人情緒,腸胃卻很「誠實」地做不來,只好以腸胃症狀作為情緒的出口。
治療功能性腸胃失調時,醫生會根據病人的症狀,處方適當的緩解情緒藥物。原來這些藥物,不少能夠同時用於治療消化系統相關疾病。在低劑量下,能夠紓解腸胃毛病。而當劑量達到一定標準或以上時,則可用於治療腦部的情緒問題。
當腸胃、情緒和睡眠同步好轉後,醫生會再三提醒:要讓腸胃「充電」,夜間睡眠必不可少,否則白天它仍會「扭計」。
聽胡教授娓娓道來,診症時彷彿偵探般抽絲剝繭,也與病人分憂解難,建立互信,究竟是醫病還是醫人?」
「功能性腸胃病本身並非單純腸胃問題,而是整個人功能失調。」胡教授說:「要找出背後引致腸胃毛病的真正機制,就要以全人(Holistic)角度,去理解病人身心狀態。最重要不止是醫病,而是醫治人。」
焦慮型的負面情緒,會令腸道「扭計」,以肚痛和腹瀉等形式表現出來。 (圖: Miriam Alonso @ Pexels)
睡眠質素反映壓力和情緒的狀態。(圖:Slaapwijsheid.nl @Unsplash )
照顧者裝備自己 四項重點
所以,胡教授不時鼓勵身兼照顧者的病患,先照顧好自己,才有力量照顧別人。這與他在香港防癌會講座的主題----「面對困難時,照顧者可以如何裝備自己」一脈相承。在此列出胡教授在講座分享的四項重點:
1. 設立 Me-Time,即使每天只有半小時或一小時,也要放鬆下來,單純讓腦袋休息。
2. 學會接受自身限制:照顧者常常抱著「做得不夠好」的愧疚感,然而沒有人是萬能的,有需要承認自己的能力限制。尤其對於一些退化性疾病或無法痊癒的癌症,照顧者作為「陪伴者」,更為重要。
3. 切勿事事一肩扛起;在照顧早期便了解政府與非牟利機構提供的心理、社區及支援小組服務,及早鋪設支援網絡,危急時刻才能迅速獲得協助。
4. 當情緒壓力逼近臨界點,別排斥求醫與適度藥物輔助,例如沒有依賴性的情緒藥物或鎮靜劑,往往能幫助照顧者穩住情緒,以更好的狀態面對長期挑戰。
不禁嘀咕,照顧者很難放鬆繃緊的神經,胡教授分享了一個簡易的睡前練習:每晚臨睡前五分鐘,閉上眼睛想像自己漂浮在泳池中央,讓四肢隨水波蕩漾,身體逐步鬆弛。我有樣學樣,腦海泛起碧波,四肢果然慢慢軟化;眼看夢鄉在即,還是趕快收筆,讓夜色和水波一併療癒我們的腸胃與心靈。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