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2025
M+展覽「身臨夢境」:鹽田千春新作《無限回憶》,迷宮中的紅色震撼
M+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最新展覽「身臨夢境:1950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精選十二件出自亞洲、歐洲和南北美洲女性藝術家之手的環境藝術作品,訴說被忽略的女性藝術家力量,當中三件是M+委約的全新創作。三件新作之中,又以鹽田千春的《無限回憶》(2025)最矚目。
鹽田千春的紅色震撼
《無限回憶》特別安排在M+的焦點空間展出。狹長的房間,密布從天頂垂下的紅色繩子,像簾幕又像雨絲,三條大型的紅色連身長裙高掛於紅色雨絲之中,裙襬垂至近地面即被紅繩拉起。繩子中間留了一條迂迴的小徑給觀眾遊走。鹽田千春指,這是一片迷宮給我們去反思、去迷失,讓我們能在浩瀚的時間洪流中記住自己的是誰。
鹽田千春
鹽田千春,《無限回憶》,2025
鹽田千春(Chiharu Shiota,1972~),生於日本大阪,小時候習畫,慢慢轉為創作裝置藝術,24歲移居柏林至今,擅長用紅黑兩色繩子創作,連結衣服、紙張、老家具等舊物,營造令觀眾難忘的空間體驗。她曾說,紅色的繩用常用於故事和情感,黑色的繩較多關於宇宙和更深刻的世界。她認為,衣服是人的第二層皮膚,當第二層皮膚內的身體消失了,觀者反而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鹽田千春喜歡使用舊物創作,例如用紅繩吊起大量舊行李箱,她表示靈感來自她經常出門工作。另一個作品用紅繩連上大量由觀眾提供的有紀念價值鞋子,靈感來自我們難忘的時光。兩個作品源起都是正面的,但看著看著不知不覺竟泛起淡淡哀愁,不知是跟日本「物哀」的觀念有關,或者柏林的歷史總會讓人難忘納粹大屠殺。
除了鹽田千春的《無限回憶》,另外兩件M+委約作品分別是韓國藝術家金守子(Kimsooja,1957~)的《呼吸》,及來自泰國的碧娜里.桑比塔(Pinaree Sanpitak,1961~)的《房屋在崩塌》。
金守子,《呼吸》,2025
Pinaree Sanpitak和她的作品《房屋在崩塌》。
幽默大膽,50年代女性藝術家
是次展覽,以上世紀五十年代為起點,適逢環境藝術(即後來的裝置藝術)興起,不乏出色的女性藝術家作品。其時她們的觸覺、視野以至創意,皆不亞於男性同行,奈何當年社會風氣,藝術界是男性天下。當年的女性藝術家創作,有些用今天的眼光欣賞仍然厲害,而且影響了不少後來者。
今次展出莉亞.盧布林(Lea Lublin,1929~1999)的《穿透/排出(來自〈隧道 底河流〉)》(Penetración/Expulsión(del Fluvio Subtunal),1970 年,重製版,慕尼黑藝術之家,2023 年),以及莉吉亞.克拉克(Lygia Clark,1920~1988)的《房子即身體:穿透、排卵、孕育、排出》 (A casa é o corpo:penetração, ovulação, germinação, expulsão,1968 年,重製版,慕尼黑藝術之家,2023 年),不約而同透過大型空間裝置,讓參觀者體驗並反思懷孕及分娩的過程。Lea Lublin採用大型PVC管道讓你掙扎著進入與離開,用身體感受來到世上的難。Lygia Clark則讓參觀者在漆黑又難行的通道中前進,給你一次重生的想像之旅。
Lea Lublin,《穿透/排出(來自〈隧道 底河流〉)》(Penetración / Expulsión (del Fluvio Subtunal) ,1970 年,重製版,慕尼黑藝術之家,2023 年)
Lygia Clark,《房子即身體:穿透、排卵、孕育、排出》 (A casa é o corpo: penetração, ovulação, germinação, expulsão,1968 年,重製版,慕尼黑藝術之家,2023 年)
Laura Grisi,東南風(風速 40節)》(Vento di Sud-Est (Wind Speed 40 Knots),1968年,重製版,慕尼黑藝術之家,2023年)
Tania Mouraud,《我們曾經知道》(We used to know ,1970年,複製品,慕尼黑 藝術之家,2023年)
房間,女性的生存狀態
勞拉.格里西(Laura Grisi,1939~2017)的《東南風(風速 40節)》(Vento di Sud-Est(Wind Speed 40 Knots),1968年,重製版,慕尼黑藝術之家,2023年)讓你在吹起強風的黑房之中,反思大都會之中人的生存狀態,以及人與大自然的關係。
塔尼亞.穆羅(Tania Mouraud,1942~)的《我們曾經知道》(We used to know ,1970年,複製品,慕尼黑 藝術之家,2023年),以燈光及金屬裝置營造高溫與聲音等看不見的恐懼及焦慮,控訴其時藝術界對女性的排斥。她的洞察力和創意在今天看來仍是高手。
展覽於周六開幕,同日下午將會舉行兩場講座,策展人Andrea Lissoni、Marina Pugliese,以及三位藝術家——鹽田千春、金守子、Pinaree Sanpitak,將會出席。
Judy Chicago,《羽毛室》(Feather Room ,1966年,複製品,慕尼黑藝術之 家,2023年)
山崎鶴子,《赤》(蚊帳狀立體作品)(1956年,重製版,大阪 國立國際美術館,1985年)
Aleksandra Kasuba,《光譜通道》(Spectral Passage,1975年,重製版,慕尼黑藝術之家,2023年)
Nanda Vigo,《宜居時空環境》(Ambiente cronotopico vivibile,1967年,重製版,慕尼黑藝 術之家,2023年)
Marta Minujín,《來打滾和生活吧!》(¡Revuélquese y viva!,1964年,複製品, 慕尼黑藝術之家,2023年)
「身臨夢境:1950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
日期:2025年9月20日至2026年1月18日
地點:西九M+
門票:$190
詳情及訂票按此
「身臨夢境」開幕講座
日期:9月20日,2-5pm
地點:西九M+
詳情及報名按此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蘋果發布超薄iPhone Air,市場反應一般,股價跌1.5%。你認為其產品仍物有所值?►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