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立即重新載入
查看更多「香港好去處」精彩內容
9月5日 (五)
第一講 接合:中國繪畫與西方音樂之交滙點
鋼琴示範:鍾志和
概述中國山水畫與西方古典音樂各個時期的作品特色與風格轉變之由來,並探討這兩門藝術的交匯之處以及它們在歷史發展上的相似性。
9月12日 (五)
第二講 崇高:范寬與巴赫
鋼琴示範:鍾志和
北宋畫家范寬與巴洛克音樂大師巴赫所處之時代,縱然相距七百多年,但他們作品所呈現的方式,無論在宏觀結構或微觀細節上,都有不少互通相接的地方。這次將重點討論《谿山行旅圖》及《賦格的藝術》這兩套堪稱中國繪畫與西方音樂史的扛鼎之作,並解讀作品中的隱藏密碼。
9月19日 (五)
第三講 雅逸:倪瓚與莫扎特
鋼琴示範:丁瀚恒
元代的倪瓚生性孤僻,絕塵拔俗,他的畫作幽淡雅逸而筆簡意遠。相反,歐洲啟蒙時代的莫扎特喜愛熱鬧,其歌劇人物傳神活現,器樂作品典雅優美卻簡中寓繁。然而,兩人筆下的創作卻異曲同工,追求的境界殊途同歸。此講嘗試揭開兩位藝術家的內心世界,並探討他們作品背後的美學意義。
9月26日 (五)
第四講 繪聲:墨彩上的樂韻
嘉賓講者及古琴示範:鍾兆燊
大家可能未曾想過,中國山水畫除了觀賞以外,更可以聆聽。這些聲音元素既有屬於畫中人物的「畫內音」,也有屬於畫前觀眾的「畫外音」。而西方畫家同樣是「繪聲」高手,他們既能用線條色彩寫出旋律跟和聲,更可以將複雜的音樂曲式融入畫幅。讓我們一起發掘這些「看得見」的聲音吧!
10月10日 (五)
第五講 崇古:董其昌與布拉姆斯
鋼琴示範:鍾志和
董其昌與布拉姆斯是胸懷古人的集大成者,前者有云:「集其大成,自出機軸」。他們既「仿習」古人,又刻意「誤讀」前人;一方面回應歷史,另一方面推動歷史,打開全新局面。讀懂二人之作品,便會明白藝術發展往往離不開自身的社會環境。
10月17日 (五)
第六講 醜美:石濤與貝多芬
鋼琴示範:鍾志和
石濤與貝多芬是中西歷史中帶有極強「自我意識」的兩位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叛逆反動而充滿張力,不時更會以醜為美,打破了傳統藝術的唯美框架。這種現象究竟有何成因?而我們又該如何解讀這些「不優美」的創作呢?
10月24日 (五)
第七講 留白:無聲之音與無色之象
鋼琴示範:鍾志和
「留白」 是中國水墨畫獨特的表現手法,這些筆墨未到的地方,不僅為畫幅注入「靈氣」,更打開了觀者無窮的想像空間,正所謂「無畫處皆成妙境」。另一邊廂,西方藝術講究的「留白」不在繪畫而在音樂,作曲家往往能以各種形式的「空白」與「寂靜」來表達不同的時空與情感慨念,賦予音樂更深層次的內容。
10月31日 (五)
第八講 內美:傅聰與黃賓虹
鋼琴示範:丁瀚恒
談到鋼琴家傅聰,人們往往稱其演奏充滿東方趣味。但討論的層面,大多只是陳述他怎樣以中國詩詞來比喻莫扎特、蕭邦、德布西等人的作品。而是次講座,將從音樂詮釋的角度出發,探討傅聰的音樂處理如何呈現中國文化的意藴。而這又跟黄賓虹及其繪畫有何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