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理芒格談賣股票
大市跌了不少,要不要賣股票?查理芒格--巴菲特的投資拍檔,談了何時和為甚麼要賣股票。
人們總愛談論買股票,卻很少有人願意談論賣股票。查理芒格(Charles Thomas Munger),「股神」巴菲特的老友,就講這個。
芒格謂大多數投資者要麼賣的太早,要麼賣的太晚,而且永遠是出於錯誤的理由。
這些投資者會因為股價下跌而賣出、會因為被電視上的「大師」煽動而賣出、或者因為鄰居買的加密貨幣賺了錢而賣股去轉買加密貨幣。這些理由沒有一個與理性相關,全是大腦拒絕清晰思考的症狀。
芒格接下來要拆解的3大賣出原則,5個賣出訊號,以及如何區分正常波動以及基本面崩潰,都是他用數十年、數十億美元的教訓所換來的真諦。
怎麼知道該賣股票了?這並沒有一個公式、一份清單、一個神奇的比率去教你判斷。
投資不像組裝宜家傢俬,沒有說明書。真正的答案是:當你當初買入這隻股票的核心理由不復存在的時候,就該賣出了,而不是因為純綷的股價波動。
投資者要買的是企業,而企業的生死取決於3件事:
(1)消費者行為
(2)護城河
(3)管理層
關鍵支柱1︰消費者行為
芒格曾經指出,巴菲特買入蘋果(US.AAPL)不是因為他懂得手機裏的每一個晶體管,他至今還開玩笑說,也許手機裏住著一個小矮人在維持運轉。他之所以買入,是因為他懂得消費者的行為,這是人們總是忘記的關鍵詞,而不是技術、不是產品功能,更不是陰陽燭圖表,而是消費者的行為。
人們寧願放棄第二輛車,也不願放棄iPhone,而第二輛車的價格是iPhone的20倍。人類歷史上,有多少產品能有這樣的心智佔有率?如果你持有一家擁有這種用戶黏性的企業,為甚麼要不買入它、反要賣掉它?
芒格問,何時要賣出股票?一筆糟糕的投資不會因為你持有它就變成好的投資。宇宙不會按照這種感性的邏輯運轉。
當你意識到當初的買入邏輯有缺陷,或者世界變化太大,導致你的邏輯不再成立的時候,就應該賣出了。
再看看一個例子,巴菲特買入西方石油(US.OXY)的時候,他當時掌握的訊息並不完整,我們所有人買入股票的時候,其實都是如此。
可是,巴菲特一直都在學習,瞭解得愈多,這筆投資就愈合理。優秀的管理層、雄厚的資產、理性的資本配置……所以他就不斷加倉。
有一條規則是,如果新的訊息加強了你的訊念,你不應該賣出、而是要買入。可是,如果新的訊息告訴你:「你就是個傻瓜」,那麼,最糟糕的做法,就是繼續假裝自己是個天才。這就是理性投資者和固執者的區別。前者用新的數據去修正其判斷,後者則試圖與現實進行談判,而現實卻永遠都會贏。
為甚麼大多數人炒股永遠賺不到錢?看看他們賣股票的時機,就會知道了。不是因為發現了新的訊息、不是因為企業本身變了、更不是因為突然領悟了理性投資的真諦。
不!大多數人賣出股票的原因,就像小狗追逐著自己的尾巴一樣,都是身不由己。他們出於恐懼、無聊、忌妒,賣出股票只是因為股價升得太高。這不是投資,這是偽裝成決策的情緒騷動。
如果你的情緒操控著你的投資組合,那就別再假裝自己是投資者了。你只是賭場裏的一名賭客而已。
芒格回憶稱:1973年至1974年,市場崩潰,人們像頭髮著火一樣,到處亂跑,而我們卻反其道的在買入。我們當時買入,並不是因為我們是無畏的英雄,而是因為企業愈來愈便宜,但是,其核心價值卻依然完好。
與此同時,其他人卻在賣掉優秀的企業,只因為屏幕上的數字嚇倒了他們。恐懼會讓人做出非常愚蠢的事,帶著恐懼去投資,就像酒後駕駛,也許能夠活下來,但機會率顯然是對你極為不利。
人們討厭「不是」,但是,「不是」並不是一個有效的訊號,那只是你原始的大腦硬件在向現代的大腦低語廢話。這就是為甚麼在投資之中,或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就是學會忽略自己足夠長的時間,以便清晰思考。這很難違背生物學的本能,但是,這是必須要做得到的。
情緒控制投資決策往往失敗
嫉妒,是七宗罪中,最愚蠢的一種。有人看到鄰居靠著某個科技股賺了錢,就賣掉自己合理的持倉,一同去追逐那些科技股,這不是在做決策,而是在模仿別人的好運。這也不是投資,這只是情緒的抄襲,最終亦只會導致災難。
人們賣股票的另一個情緒原因是焦躁不安。他們持有一家優秀的企業,卻因為每個星期沒有驚喜而感到無聊,於是便賣掉它,轉而買入更刺激的東西。
刺激是財務獨立的敵人。如果你想要刺激,便去坐過山車好了;但如果你想要財富,就應該長期持有優秀的企業,直到複利效應發揮作用。
芒格說過,大錢來自等待,而不是頻繁的買入或者賣出,但是,等待需要紀律,而紀律則需要忽視自己愚蠢的衝動。
大多數的投資者虧錢,並不是因為買錯了股票,而是因為沒能靜坐足夠的久,讓正確的股票回報他們。
芒格曾稱,早年,巴菲特和他看到人們買入優秀的企業,例如可口可樂(US.KO)、寶潔(US.PG)、華盛頓郵報,可是,卻快速賣掉,最終只是賺點蠅頭小利,卻忽視了眼前的盛宴。
如果這些投資者可以甚麼都不做--真的是甚麼都不去做,最後便可以「躺贏」致富,但是,對普通人來說,要做到「甚麼都不做」,這是出奇的難。他們寧願有所行動,也不願無所作為--那怕這種行動是有害的。
還有些人賣出股票,只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能夠輕輕鬆鬆的跑贏市場。可是,我可以直接的告訴你答案:「他們不能!」。
世界上,到處都是試圖在市場中出出入入、營營役役的投資者,可是,他們最後的下場,十之八九都是落得滿身傷痕。
這是因為大多數賣出的決策,其實都不是真正的決策,而是反映他們對雜音的反應、對新聞標題的反應、對暫時痛苦的反應、對別人成功的反應。
世界操縱了他們的大腦,他們卻稱之為「策略」。可是,「理性的賣出」與「真正的賣出」,是截然不同,一般人很少是基於深思熟慮的、基於新的資訊,而非由新的情緒起伏所主導其所謂的「決策」。
普通的投資者僅僅因為股價連跌3天就輕言賣出,無奈的是,無情的股市並不會獎勵情緒脆弱的人,它只會獎勵那些能在颶風中站穩陣腳、沒有失去理智的人。
用一句話總結:大多數人賣出股票的原因和他們在生活中犯錯的原因都如出一轍,他們只是在作出反應,而不是認認真真的思考。
如果你想與眾不同,就需要訓練自己,在其他人都在作出反應的時候,你要「眾人皆醉我獨醒」,保持著思考,這就是這個遊戲的全部。
關鍵支柱2︰護城河
關於消費者的行為,在上文中已經提及過,跟著,我們談談「護城河」(Moat)。
護城河不僅僅是對品牌的認知,也不僅僅是規模。護城河是一組力量,讓競爭對手在跑步機上原地打轉,而你卻在收集現金。
時思糖果(See's Candies)有她的護城河,因為人們把它與質量、懷舊以及送禮儀式綑綁在一起,這種情感黏性是廣告或者打折扣無法可以偽造的。
蘋果也有其護城河,因為一旦你進入了她的生態系統,想要切換,就像截肢一樣的痛苦,產品已經深深的融入了你的習慣、工作流程以及身份的認同。
一旦投資者識別出護城河,屆時,要作出賣出股票的決策,就會變得相當的簡單--當護城河被侵蝕的時候,便毅然賣出,而不是當股價略有波動的時候走去賣貨,無奈的是,大多數的人卻是反其道而行之。
關鍵支柱3︰管理層
第3個支柱,也就是投資者經常低估的一個--管理層。
巴菲特買入西方石油的時候,並不是因為他突然對地質學感到興趣,而是因為管理層展現出理性。
一個能合理配置資本的行政總裁,比起任何石油勘探發現都更加有價值。有紀律的管理者能夠把普通的企業變成優秀的企業;而愚蠢的管理者只能夠把優秀的企業變成葬禮隊伍。
當巴菲特遇見西方石油行政總裁霍利夫(Vicki Hollub)的時候,他便識別出一種無法量化的東西--能力與理性的結合,這種組合比鑽石還要稀有。
優秀的管理層會擴大企業的護城河,糟糕的管理層只會在投資者的墳墓周圍挖護城河。
簡單而言,到底甚麼時候應該賣出?最真實的答案便是,當以上這3大支柱--消費者行為、護城河、管理層之中的一個或多個崩塌時,便要毅然離場。

查理芒格 (AP)
時間是好企業的盟友
時間對優秀的企業來說,是最大的盟友,對糟糕的企業來說,則是最大的敵人。
當你持有優秀的企業,時間會讓你變得富有。當你持有糟糕的企業,時間會揭露你的錯誤。
賣出,本質上就是對時間與質量關係的承認。如果時間在傷害你,就退出。如果時間在幫助你,就靜坐不動。
問題在於,大多數的人都無法區分以上這兩者。他們會把波動與風險混淆,把無聊與危險等同,認為安靜的股票都是壞股票,波動的股票是機會,這是幼稚園級別的思維深度。
以百貨公司為例,在20世紀中葉,他們是優秀的企業,擁有定價權、忠實的客戶、高高的利潤率,然後,世界變了,折扣零售商(Discount Store)的出現,改變了消費者的行為,而更甚者,後來亞馬遜(US.AMZN)的出現,更是敲響了百貨公司最後的喪鐘。任何執著於「百貨公司總會復甦」這種說法的人,都是在自願接受財務安樂死。
再看看能源企業,你可以擁有全世界所有的地質學學位,但是,如果誤判了管理層,這些學位也是救不了你的。巴菲特買入西方石油的投資不是對石油的賭注,而是對有紀律的決策者的押注。
大多數人都不明白,股價是反映已發生的事,價值才是反映重要的事;股價是雜訊,價值才是訊號。當你把兩者給混淆了,你就會在該買入的時候賣出,在該賣出的時候買入。
人們把股價波動當成是資訊,上升就意味著好事,下跌則意味著壞事,橫行整固則意味著無聊,這是普羅投資者的血跡邏輯。
每一次你要賣掉一筆失敗的投資,都是在釋放資本,讓它流向更優秀的標的。你的金錢就像你的員工,你希望他在你最好的部門工作,而不是在地下室清理災難。
一筆失敗的投資會帶來美好的教訓--那種你一輩子都會記住的教訓,因為你為它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所以,教訓是當一家企業永久地失去了競爭優勢,唯一理性的行動就是退出--不是希望、不是祈禱、不是等待逆轉,逆轉很少發生在衰敗之時,消失的護城河不會奇蹟般地重新出現。
市場提供了數千種股票以供選擇,但是,最終你的財富只會來自少數幾家你固執持有,而其他人被分心、恐懼或者被聰明誤的企業。
你不會因為聰明而變得富有,你卻會因為堅持而變得富有,而堅持不僅需要有斬斷虧損的勇氣,還需要有足夠的耐心,讓有盈利增長的股票運轉足夠的久。
消費者行為、護城河和管理層,這3大關鍵,如能成為各位日後投資時的參考,那閣下離小富以至大富之日,不遠了。
資料來源:《查理芒格:這些情況出現,那你不要猶豫,趕緊出售自己的股票避免虧損》--「成功者的技巧」
(投資涉風險,每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筆者會因應市況而買賣。)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