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Q新玩法?
曾幾何時小弟重倉QQQ,雖因一些個人操作先行沽清,但覺得它依然是「一位出色的前鋒」,日後亦會考慮再度建倉,所以特別留意相關新聞。本來QQQ這樣的一隻被動型ETF,一向沒有太多新聞,近期卻有頗重大的變動,值得了解一下。
追蹤納指ETF——QQQ,其母公司Invesco建議將它從現行的信託結構升級為更具彈性的開放式ETF,希望為股東締造更大價值。此建議需要股東投票通過,因此Invesco召開股東特別大會,將於2025年12月5日美國中部時間上午9時舉行。
最初見一位KOL在談論此事,他指Invesco這舉動會令QQQ變質,轉為開放式ETF代表將會請一班基金經理來操盤,意味QQQ未必會再絕對追蹤納指成分股,而是由基金經理選股,可能選出一些他們認為好的股票,加上此轉變亦代表QQQ不一定再只買正股,可能選擇買入衍生工具去「模仿」納指的表現,所以呼籲投資者注意。以上評論,未有提及詳盡資料。

QQQ為由Invesco推出、追蹤納指成分股的ETF。(Shutterstock)
看完該KOL的意見,感覺此事非同小可,立即上網了解。我發現網上極少相關討論,就算一眾財經媒體,多只重覆該新聞,提提一些股東投票選項、日期與地點而已,並沒有評論立場,例如講解該動作是怎麼一回事,或會帶來甚麼影響之類。
再問問AI,輸入問題:「有關信託結構與開放式基金或ETF的區別」,AI立即把兩者於運作和法律框架的不同之處列舉出來。可惜,AI最後提到「代表性的開放式基金ETF有QQQ⋯⋯」,明顯這是錯誤資訊。AI很方便,但並非萬能。無辦法,AI只是一部強大的歸納機器,本身網上資訊不正確,它便交不出正確的結果。
想了解實情,還是看看這次股東投票的Policy Statement原文更好。全份文件共123頁,而CEO Brian Hartigan在最頂端的兩頁信件已經把重點說明。
「QQQ是最早上市的ETF之一,於1999年創立時,其結構被歸類為單位投資信託基金(UIT),這是一種受投資公司法律法規約束的投資公司類型。QQQ的營運按1940年《投資公司法》中關於UIT的法律法規,以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豁免令。在QQQ創立之時,UIT是ETF的主要結構。然而,自那時以來,市場上幾乎所有ETF都採用了其他類型的投資公司結構,通常被稱為『開放式基金』ETF。」
上面一段解釋了QQQ作為信託結構的背景原因,之後再進而講解此舉的好處。
「開放式基金ETF由外部投資顧問管理,這些顧問可以利用一些被動型ETF管理工具,例如靈活地應付贖回操作,而單位投資信託則依據複雜的書面規則運作,這些規則在執行上較為僵化。其次,以開放式基金形式運作的ETF,目前享有較高的監理確定性。大多數旨在保護股東並普遍改善ETF投資體驗的現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規則,都是針對開放式基金結構制定的,並不適用於單位投資信託,也不強制要求遵守這些規則。此轉變帶來監管確定性,為股東帶來了內在價值。」
上面一段解釋了QQQ這次轉變,靈活性大了,符合推低管理成本的結果,同時更能加強監管。而另一個迷思,是其運作方針有否改變。
「重要的是,這些變更不會改變投資QQQ的關鍵屬性:該信託將繼續作為ETF運作,並繼續致力於追蹤納斯達克100指數的投資回報(扣除費用和支出前)。該信託的歷史表現、買賣份額的流程(每日交易)以及投資曝險和風險將保持不變。此外,此次轉換不涉及納稅,因此作為股東,過渡過程將無縫銜接。」
若投票贊成通過,可望降低開支比率達10%。按當前資產水平計算,每年節省7000萬美元。加上以上提到的好處,看來此舉動有利股東,顯然與部分網上評論的理解有別。
雖然現今資訊發達,但並不保障資訊的真確性。AI替人類帶來方便,但其實它只是一個工具,快速地綜合網上的舊資料而已,當然會出錯,更別指望它能創造新知識。常識一向很重要,AI年代變得更重要。







Comment
暫無回應